如果政府提供處死女王的決定,她也必須照念不誤…這是英國獨特的民主制度

2017-04-10 17:19

? 人氣

下院每週三有一次「首相問答」。首相彙報工作,接受反對窮追猛打地拷問。某月某日做的減稅承諾兌現了嗎?去年你是不是說過這句話?失業率升到多少?奧運會要追加預算?首相出國訪問花了多少錢?為什麼要跟這個國家簽那個協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一次問答,對首相來說,就是過一次鬼門關,不知哪句話說錯,就成了隔天報紙頭條、下屆選舉死穴。前首相布萊爾在自傳裡坦承,最怕週三下午的首相問答。首相問答不准看小抄,頭天晚上和當天上午必須認真備課,布萊爾曾經還為此更改晉見女王的時間,觸怒龍顏。為免疲態,午飯不敢多吃,只在首相府到國會的路上,啃一根香蕉。每次首相問答穿同一雙皮鞋,保證手肘撐在《聖經》木盒上站立發言的時候感到舒服。

首相、議員們如此賣力,選民也不見得感恩。跟一個門衛聊天,他說:「那幫『西敏寺小子』(Westminster boys),自以為聰明,給幾張橄欖球球票就搞定我們了,我們可比他們有主意。」英國民眾可以直接進議會,填一張綠色卡片,要求面見本區議員。只要議會紀錄上這名大臣或議員沒有正在出席的會議,就一定得出來見選民。

國王的聲音從下院消失,草根階層匯入,又變亂了議會的口音─不再是清一色上流社會的貴族腔英語(Posh accent)。一九七○年代工黨大部分議員出身工人家庭,保守黨中也不乏從底層晉升、「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教育均等、競爭公平,社會流動性增加。今天,前首相卡麥隆出身顯貴,卻聽不出濃重的貴族腔;前工黨黨魁米勒班家世良好,說話也不擺架子。

二戰中議院挨炸,修復完成時,邱吉爾說:「我們建造議會,議會再匡正我們。」說話的空間建好了,政治清明就不是一句空談。下議院門前諸多首相雕塑,不成文的習俗是,新首相上任之前,要碰一下偶像的腳,求得好運。當然,邱吉爾的鞋子磨得最亮。

也許是議會吵架已夠激烈,英國大選到了二○一○年,才有首相候選人電視辯論,比美國晚了五十年。那一年前後,伊朗和台灣、香港湊在一起初試領導人電視辯論。這些地方的人們第一次可以躺在沙發上,收看「官老爺們」使盡渾身解數,或肉麻或笨拙或激昂地向自己表白。

美國喬治大學歷史學教授史蒂夫認為,承接古希臘的精神,民主之本質,就是人人能公開大聲辯論:「去,去市場,去街頭,大聲說你的想法! 這就是民主最直接的表達!」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說話」於我們不算頭等大事。但現實是,很多事情沒有說明、沒有解釋,於是連「行」也變得語焉不詳。

本文經授權轉載八旗文化《拜訪革命:從加德滿都、德黑蘭到倫敦,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原標題:大聲說)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