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之所以能當影后,都是因為長得醜!」華人女星在好萊塢創造歷史,中國網友為何氣得跳腳

2020-01-12 08:00

? 人氣

奧卡菲娜(Awkwafina)成為美國金球獎歷史上首位亞裔影后,但許多中國網友卻嫌她「長太醜」(圖/IMDb)

奧卡菲娜(Awkwafina)成為美國金球獎歷史上首位亞裔影后,但許多中國網友卻嫌她「長太醜」(圖/IMDb)

1月5日,洛杉磯,美國電影金球獎歷史上第一位亞裔影后誕生了。

中韓混血的奧卡菲娜(Awkwafina),本名林家珍(Nora Lum),在電影《別告訴她》中飾演了女孩碧莉,最近她的形象應該也非常頻繁地出現在各個媒體上。

只是大家關於她的討論,看起來總有點別彆扭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相,長相,長相。目前有關她的報導和文章,無一例外離不開長相二字。就在幾個月前,她的一個採訪影片,在網站被活活罵到下架,原因就是觀眾嫌她「長得醜」。

甚至在許多人看來,她能獲獎完全是「金球獎向『政治正確』妥協」的表現——正因為她是長相怪異的亞裔女性,所以她才能得獎,所以才能證明金球獎沒有歧視和偏見。

你看,當大家開始圍繞「政治正確」討論的時候,不就早已經在心裡默認她醜了嗎?那我反而想拋開政治正確這個點,認真聊聊美醜這件事。

首先必須承認,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就是認為她挺醜的——可「我覺得她醜」這件事,根本毫不重要。大家都有審美,有審美就必定有美醜的判斷。我也有很多長得醜的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當然,在很多人心目中我肯定也是他們朋友圈中長得醜的那個,但這不影響大家繼續當朋友。

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我們總在說,啊不要隨意評價別人的外表,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外表自由和身材自由——但事實呢,永遠會有一些人、一些事,無時無刻提醒大家注意別人(或自己)的外表。

美醜本身不是問題,但這個熱衷於評判別人外表美醜的環境可能有點問題

有一個詞叫外表戲弄(appearance teasing)。男孩和女孩都有可能被外表戲弄。大人們喜歡逗小孩,說他們長得太高,說他們臉太大,說他們眼睛太小。但比起女孩,男孩通常不會讓這些戲弄影響他們的自尊或自我評價。

外表戲弄,就會留下「漂亮壓力」(pretty pressure),又會在女孩子那裡得到最大的體現。女性身體似乎有一些「完美」版本:那些完美女性出現在各種廣告裡,被用來賣各種商品;影視劇裡的男人有各種各樣的身材,但他們只和同一種身材的女性約會。於是所有女性的目標,就是成為那個「完美版本」。她們把自己和電視電影、廣告海報中的「模板」進行比較,她們把別人關於她們外表的評價牢記在心,她們帶著「好看」的義務生活著。

「美」的定義、「美」的價值懸在每個女孩頭頂,她們向它邁進一些,或是在做著向它邁進的努力,這個過程本身就能給她們帶來掌控感。但實際上,這些掌控感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在男權社會裡,女孩們早就和她們的身體異化(alienate)了,她們早就失去了對身體的自主權。無論她們做什麼,永遠有人在四面八方虎視眈眈。她們用力地減肥,試圖靠減肥成功這件事來擺脫體重焦慮、為自己贏得一點自信的時候,有人要說她們「虛榮」。小姑娘染了鮮豔的頭髮,或是穿了性感的服裝,就是「不檢點」。

總之,女孩的身體無論是什麼樣,都有人覺得自己有資格去評價。

成長環境中有意無意的外表戲弄,讓女孩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被觀看。即使事實上並沒有人真正地在「觀看」,但這種被觀看感,在她們開始性別認同的時候,就已經被編織進了自我認知裡。

當不斷被教導要注重外表、被比較和評估外表價值,久而久之,女孩們會將這種來自外部的物化目光內化,用外部的目光審視自己的身體,過分迎合所處社會環境的審美需求,發生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

自我物化不是一個全或無的心理狀態,它更像一個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心理預設。例如,她們很小的時候就認同了美麗對女性的非凡價值,且從來不去懷疑過這件事的合理性。自我物化的程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擁有不同經歷、不同人格特徵的女性,在面對不同情況時,她們自我物化的水平也會不同。例如有人即使意識到了變瘦有太多的益處,也並不稀罕這些益處;但有人就會把「不瘦就死」當作至理名言一樣奉行。

女孩們一旦過多地自我物化,她們的認知水平、社交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她們會變笨,會變得更低落和焦慮。她們時刻注意自己的外表,時刻用外部的審美目光審視自己,時刻在肩頭擔著「我得漂亮」的漂亮壓力。

當女孩們聚到一起聊天的時候,你總是能發現她們對自己外貌上的「缺點」一清二楚,對於怎樣「修正」這些「缺點」,她們也是瞭如指掌條條是道。她們知道什麼樣的粉底能遮住痘痕,知道選什麼樣的上衣能讓腿顯得更長。似乎了解和修正這些「不完美」,能為她們帶來一些掌控感。很多追求漂亮的女孩子,最後追求的都是這種「掌控感」。

因為,與其去慢慢接納自己、緩解因怕胖產生的進食焦慮,不如直接吐掉食物;比起「提高自信心」這樣虛偽的口號,還是剌一對雙眼皮來得又快又實在。

西蒙波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這樣闡述女性的成長:「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形成的,決定這種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人的,是整個文明。

於是現在的情況是,在我們的文明中,公開談論女性的外表、表達對女性外表的欣賞是極其平常的話題。

可當人們「看見」並且「評價」女性時,受影響的只有女孩自己。會被這些「看見」和「評價」影響的,只有在男權凝視下,背負著漂亮壓力的女孩自己。

而這個問題,還不是質問一句或者「為什麼大家不能活成想要的樣子?」能夠囊括的。因為即使女孩們意識到這些問題,壓力還是不可能一下就消失。商場裡還是擺著千篇一律的「好身材」海報,廣告還是不問你需不需要減肥就給你推薦減肥產品,朋友們還是焦慮地討論著皮膚問題、交換美容產品訊息。

大家只能讓自己變美,來應對這些四面八方的「漂亮壓力」。

既然如此,那不妨讓我們回到問題根本,聊聊到底什麼才是「美」?

簡里里講過一個故事,她小時候有一次穿了帶補丁的衣服上學,大概是一九九幾年,她就被老師拉到講台上當眾表揚,告訴大家:雖然她穿著帶補丁的衣服,但她勤儉節約,她這樣很美。後來她再回想,那時候她的身體是屬於自己的嗎?她美不美的決定權,是在自己手中的嗎?

不是。決定她是不是「美」的,是她的老師,她的社會,是她的媽媽、家庭,是那些所有告誡女性的文藝作品、廣告作品傳達出來的東西。

太多人告訴你什麼是「美」,可你自己內心到底覺得什麼才是美?你是遵從社會賦予你的「美」,還是自己去探索原本屬於你的「美」?

我們更希望的是,當你說自己是「美」的,是在表達你對自己的身體有控制權

外界永遠會有聲音不斷地告訴你什麼是他們眼中的美,也總有著非常非常龐大的一群人,覺得隨意批判別人的美醜是理所當然。但我們希望你:不要生活在害怕裡面,你要允許自己令別人失望;要了解你自己的感受,你的每個感受和願望都是重要的;不必生活中永無止境的、向他人證明自己是對的、是美的、是正確的、是值得的這件事情之中;你要勇敢,並為自己承擔責任。以及,要允許自己令社會規則失望

改變社會規則是很難的,你一個人基本上無能為力。但身為一個獨立個體,你卻有力量去拒絕那些自己認為不夠好的東西。

當那些事物發現自己不被接納的時候,它們就會改變了。

比如我就曾是一個特別愛評價別人美醜胖瘦的,令人討厭的人。但當大家漸漸地對我冷淡,我不再能夠獲得任何回應,自然就不再自討沒趣。

到今天,我依然會不可避免地感覺有些人長得真醜,只不過,今天我會習慣性閉嘴。因為我現在會覺得,對人家來說我的看法不算什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我真是打心眼裡認為她醜)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