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台灣無法種非基改大豆?年輕人為家鄉挺身而出,改變台中海線農田風光

2017-02-04 07:30

? 人氣

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大豆採收機出現,可以增加農民的耕種意願。(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大豆採收機出現,可以增加農民的耕種意願。(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為了改變父親傳統種稻方式,必須忍受農藥之苦,顏明賢努力學習安全種植。由於水稻與大豆輪作,可以讓水稻吸收天然養分,還可減少農藥用量,去年他率先響應轉作非基改大豆政策,加入大豆代耕的行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為了配合台中市國中小學營養午餐使用國產非基改大豆食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推廣農民種植非基改大豆,當時承辦計畫的台中市農會詢問農民意願,一開始有八成以上都拒絕,大肚區青農、豪士農坊負責人顏明賢是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加入代耕團的農民。「大家不是擔心補助有多少,而是擔心投資下去,萬一政策一、兩年後改變,該怎麼辦?」顏明賢觀察。

推廣再生稻轉作非基改大豆

三十多年前,台中曾經種植面積遼闊的大豆和小麥,那時一期稻作結束後,農家約有七成的稻田會拿來種大豆或小麥,有的則是種了兩期水稻後,第三期再種。顏明賢家也是如此。

但相較於水稻栽培因農機具發展迅速,早已用機械大面積栽種,大豆卻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採收機出現,在此之前,因為全都得靠人工採收,所以農民紛紛不種了。

十多年前,中部海線地區流行「再生稻」,就是一期稻收成後,「留頭」不休耕,繼續生產二期稻。因為毋需重新整地、播種、育苗及插秧,剛好可以解決海線人口老化、勞力不足的問題,加上生育期較短,約可提早二週收穫,可以避開9月下旬開始的東北季風,而且降低生產成本。

然而,再生稻一般採粗放管理,品質不佳,未熟粒、被害粒、異型粒及碎米粒比率偏高,公糧收購後大都僅能供飼料用米,政府年損失高達十餘億元,因此從2014年起不再收購,農民少了主要銷售管道,收益大幅下滑。台中海線遼闊,是全國最大的再生稻生產縣市,為了解決問題,市府便從去年開始推廣再生稻地區轉作非基改大豆。

2.jpg
大豆植株開花。(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我很支持這個想法,因為我看的是對一期水稻的效益。」顏明賢願意改種非基改大豆的考量,跟別人不同。

傳統種稻飽受農藥之苦

他家從阿公的時代就務農,這是家裡最根本的經濟來源。由於收入多寡關係全家溫飽,他父親也跟其他農民一樣非常重視產量。為求作物生長良好,農藥、化肥施用毫不手軟。

顏明賢退伍後就回家幫忙,每次聽到要噴藥,就開始頭皮發麻,因為父親農藥下得重,每年父子都會農藥中毒,輪流跑急診室,有次兩個人還一起被送進去,隔天早上七點多回家,八點多繼續下田。

他不想繼續過這種生活,便開始跟朋友借書,從農藥學起,接著到處找機會上課,逐漸了解農藥並非像父親那樣噴多就是好,而是得先了解植物特性,要先知道病害、病徵、誘發原因,再來尋找防治方式。「比如一期水稻最容易得到稻熱病,要先了解這個病的特性,靠什麼傳播?誘發原因是因為溫度、濕度,還是露水?只要了解,就知道怎麼預防、處理。」他舉例。

現在遇到同樣的問題,別人得噴三次藥,他噴一次就搞定。以前父親每種一期稻作,光農藥錢就破十萬元,現在他一年花費不超過六萬。為了生產安全的農作物,他在採收前一個月完全不噴藥,改用益菌肥防治病蟲害,每期稻米都送SGS檢驗,512項農藥全數未檢出。

大豆輪作有益水稻生長

顏明賢想種大豆,最大的著眼點是為了水稻。大豆是綠肥作物,在土壤養分不足的狀態下可以固氮,轉化來的養分若在生長期沒用完,還可以留在土壤中給下一期的水稻使用。

只要種過大豆,土壤的肥沃度、有機質、活性都增加不少,水稻生長時,根系自然長得好,根系愈強,吸收養分的能力隨之提高,使得植株更強壯,抵抗力也跟著增強,不易染病。最棒的是,種水稻最怕福壽螺,但改種旱作的大豆後,福壽螺沒有水無法生存,不須農藥就自然消失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去年他不僅第一個跳出來響應轉作非基改大豆,在市農會委託下,也成為代耕團團長,和其他八、九位團員一起到南部學習大豆栽培。而簽約加入轉作計畫的農民,只要負責田間管理、除草、施肥、灌溉,其他像整地、播種、施藥、採收均由代耕團負責,希望藉由第一年的示範,讓大家瞭解大豆的栽培管理模式。

代耕投資門檻高

其實加入代耕團的門檻不低,除了技術,還要自備機器。稻作是水耕,大豆是旱作,許多機器無法通用,儘管市府有部分補助,顏明賢還是得貸款上千萬元添購設備。

市府原本希望市農會收購契作的非基改大豆後,能由團膳業者採購做為學校營養午餐,但由於和進口大豆相比,售價高出兩倍以上,加上團膳業者希望直接採購豆製品方便使用,造成去年生產的非基改大豆滯銷。

今年起,市府改變做法,轉由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承辦計畫,除了收購大豆並負責後端銷售,直接將大豆製成豆漿供應學校營養午餐;契作農民則可以自己決定代耕合作對象,不一定得由代耕團進行。

由於計畫承辦單位與代耕做法都不一樣了,使得當初由市農會成立的代耕團今年的代耕面積驟減,但是機器設備都買了,顏明賢在無奈之餘,只好積極想備案。

「沒關係,我去年就有這個覺悟,如果(代耕)第二年就砍掉了,我自己做。」代耕團的團員幾乎都是他找來的,他告訴大家:「雖然不好賺,但有空的時候閒著也是閒著,大家出來衝衝看。」台中海線地區面積廣大,氣候差異也大,水稻種植時間非常分散,像大肚區在立春時就已經開始插秧播種,大甲區則要過了元宵才開始,顏明賢覺得經過整合後,團員之間的機器可以互相支援,以後不只可以做大豆代耕,連水稻也行。

期盼帶動海線農業

雖然代耕前景尚不明朗,但水稻、大豆輪作的效益已經浮現。顏明賢去年種了三甲多的大豆,輪到今年種植一期水稻時,沒有施放基礎肥料,植株反而生長得比以前好,由於植株強壯又健康,到了病蟲害防治的時間點,又可以少噴一次農藥,福壽螺問題也大幅改善,等於省了肥料、農藥錢,也省了人力成本。

他種植的大豆,目前部分由市府收購,部分以自創的「豪士農坊」品牌販售,銷售狀況比稻米還好。顏明賢解釋:「米買回去煮成飯,總不能只有飯沒有菜吧,黃豆買回去打成豆漿就可以喝了,反而比較省事。」成效良好之下,他打算把大豆的種植面積再擴增到五甲地。

顏明賢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經常吃花生油拌飯,這懷念的滋味讓他決定自己種花生榨油。他將買來種大豆的播種機換個播種盤,就可以拿來種花生,一圓他的美食夢。

「種大豆真的很不錯,一定要讓其他農民知道。」顏明賢強調,「只要可以幫助農業發展,我就會支持,希望改善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整體農業。」

1.jpg
豪士農坊負責人顏明賢是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加入代耕團的農民。(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顏明賢

年齡:30歲(1986年出生)
從事農務:水稻、大豆、花生種植
農務歷史:十餘年
農場名稱:豪士農坊
電話:0989-961541

給想加入青農的建議:種植作物前,要徹底評估好再去種,多找相關資料,多聽其他前輩或夥伴的經驗,不要失敗了再摸索。我從小務農到大,對我而言,失敗的頻率能少則少,因為我們的生活都靠這些。

文 李政青 攝影 澄攝影 圖片提供 顏明賢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中好生活雜誌(原文標題:與大豆輪作有益水稻生長 顏明賢率先響應大豆代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