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在西方暗喻人生:《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選摘(2)

2016-11-28 05:40

? 人氣

馬遠〈水圖卷〉,十三世紀,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新經典文化提供)

馬遠〈水圖卷〉,十三世紀,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新經典文化提供)

浪讓人感受到風的存在,伴隨海潮聲,更能強烈感受到大海風情。自古以來,浪在不少畫家筆下呈現各種風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深深影響日本畫壇的南宋大畫家馬遠的作品〈水圖卷〉描繪了十二種浪,有層層疊疊的〈層波疊浪〉、秋日綿延的〈秋水迴波〉、黃河逆流,掀起滔滔巨浪的〈黃河逆流〉、覆著水面的細浪〈細浪漂漂〉等,精彩描繪各種浪的表情。

像這樣以水墨表現浪的手法也影響日本畫壇,好比長谷川等伯的〈波濤圖〉就是以浪為主題繪製的障壁畫。以筆觸大膽的斧劈皴描繪岩礁,並以纖細墨線描繪撞擊岩礁而激起的浪,搭配金箔貼製的雲,成了雄渾壯闊的隔扇畫。這樣的手法在江戶時期成了琳派表現浪和流水紋的風格。

日本描繪浪的至高名作,當屬葛飾北齋的〈富獄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快被大浪吞噬的小船,與聳立遠處的富士山,大膽的構圖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幅畫實在太有名,反而讓人忽略它的精彩,這幅版畫堪稱最能彰顯北齋才華的作品。

葛飾北齋〈富獄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1831年前後。(新經典文化提供)
葛飾北齋〈富獄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1831年前後。(新經典文化提供)

相較於東方以線條表現,西方則更寫實地描繪浪。以泰納為首,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派畫家們比起畫風古典協調、風格沉穩的風景畫,更熱衷描繪廢墟、暴風雨等,表現大自然的嚴峻可怕。烏克蘭出身的俄羅斯海景畫家伊凡.艾瓦佐夫斯基(Ivan Aivazovsky)的代表作〈第九波濤〉(The Ninth Wave),描繪大浪不斷襲向緊抓帆柱的人們。據說第九波濤是最危險、最具破壞力的海浪,只要克服此浪就能得救。經歷困難後的成功、絕望的盡頭有希望等,都是浪漫主義偏愛的主題,畫中射進浪潮間的朝陽暗示著獲救。

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第九波濤〉,1850年,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新經典文化提供)
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第九波濤〉,1850年,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新經典文化提供)

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的〈波濤〉(The Wave)是日本民眾相當熟悉的作品,描繪法國北西部、臨英法海峽的象鼻海岸。烏雲密佈的天空下,一波波巨浪拍打岸邊,感受到一股有別於東方海浪畫的物質性重量感。庫爾貝還畫了好幾幅類似的畫作,不同於莫內俯瞰海岸的光景,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快被浪打到似的,從正面捕捉滾滾海浪。一波波襲來的大浪彷彿投射著畫家自身的人生和命運。

不少寫實的海浪畫都暗喻著人生。

古斯塔夫.庫爾貝〈波濤〉,1870年前後,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新經典文化提供)
古斯塔夫.庫爾貝〈波濤〉,1870年前後,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新經典文化提供)
左:作者宮下規久朗。右: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新經典文化提供)
左:作者宮下規久朗。右: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新經典文化提供)

*作者宮下規久朗,1963年生於名古屋。東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史家,神戶大學人文學科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作《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新經典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