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鄉民都喜歡「打臉」別人再沾沾自喜?心理師:你有多用力打臉對方,就有多想被他了解

2019-11-07 17:17

? 人氣

生活在這個年代,打開電腦或手機,映入眼簾的經常是充斥著不同政治立場的爭論。針對同一件事情,媒體可以擷取截然不同的畫面,創造出天差地別的標題,內容當然也充滿了各自主觀的立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後來,「真相」是什麼已經沒人在意了,因為不管怎麼偏頗,各家媒體都有各自的擁護者。至於底下那些來自其他陣營的謾罵與質疑,就成了促使版面人氣更熱絡的無償勞動者。

現實生活也是如此。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經常想盡辦法要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如果孩子不聽話,就等於不乖、不孝順、不懂事。「為了孩子好」,父母努力幫求學中的孩子安排補習、才藝班;幫成年的孩子投履歷、安排相親……

孩子呢?如果他們的提議無法被父母接受,就認為父母親是不開明的、跟不上時代、不民主的。所以他們透過各種偏差行為:輟學、自傷、偷竊、藥物濫用等等,企圖讓大人能夠感受他們內在不被理解的負面情緒。

在親密關係裡,如果你的另一半沒有接受你的想法,你就會覺得哀怨與不解。為什麼相處這麼久,對方還是無法理解你?是不是對方刻意忽略我們?是不是我們說得還不夠仔細、「暗示」得不夠清楚?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必須說得更用力?多說幾次?甚至用責備對方、質疑對方的手段來表達我們的委屈和鬱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好像很習慣用「打臉」來教訓別人,讓他知道自己是錯的,你才是對的。或許你為某個議題做了詳盡的功課,俐落而響亮地「嗆」到對方體無完膚、毫無招架之力……然後呢?

當你打臉完對方之後,事情有因為這樣變得更好嗎?對方的反應是你期待的嗎?你的心裡又滿足了什麼?你們的關係有因為你的打臉而改善嗎?

如果「打臉」無法解決人際衝突,那絕對不是意味著你要打得更用力,而是在提醒你:「面對『差異』,『打臉』並不是有效的方法。」如何回應?心理師這麼說──

減少無謂的衝突

我常看到現實生活中明明交情還不錯的兩個人,在臉書上為了各自的價值觀、政治理念,爭得死去活來,甚至不惜花時間去找出歷年來的相關新聞報導、對方的留言紀錄,就只是為了「打臉」對方,證明自己才是對的。

即使對方講不贏你、回不了話,你又得到了什麼?這樣的結果是你要的嗎?如果你認為「為了捍衛自己的價值,可以不惜犧牲這段交情」,那是否代表你們的交情沒有比你的價值觀來得重要?既然如此,你又何必花心思為這一段「其實也不是很重要的關係」爭吵呢?

你有多用力打臉對方,就有多想被對方了解

如果「打臉」的目的是「說服」,那麼說服的目的又是什麼?或許是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讓別人願意認同我們的想法,對嗎?但是,一個你完全不在意的對象,你會想花力氣去說服對方嗎?不會的,因為根本沒那個必要。

所以你打臉的對象,往往就是你在意的對象。

隱藏在「打臉對方」背後真正的意圖,是希望對方理解、接納、認同你。而你打臉對方的力道,同時也反映出你有多麼渴望被別人了解與認同。

倘若你的期待是讓對方能夠理解、認同你,那你覺得應該是要讓對方在跟你互動時感覺更好,還是更糟糕?難不成你認為當對方被你修理到體無完膚、無地自容之後,還會滿懷感謝、真心誠意地反省自己,並且接受你的價值觀?你不覺得這是很荒謬的邏輯嗎?

暴力,無法帶來真正的理解

可惜的是,我們的文化好像已經習慣用說服、責罵、控制的方式來壓制不同的意見、要對方聽話,並且改變對方。這種近乎暴力的手段看似有一些效果,但那種改變並不是發自個人的內心,對彼此的關係,也絕對是傷害大過於助益。

就像父母對孩子、主管對員工、伴侶對彼此,任何夾帶暴力、威脅的命令與控制,都只會讓對方因為心生恐懼而不得不屈服於你。表面上,你成功地讓對方表現出你期待的行為,實際上,你已經傷害了你們的關係。

打臉或許能讓對方知道你想傳達的意思,但對方絕對無法同理你的情緒。當然,也不會想跟你有更親密、更深入的接觸。面對彼此的「差異」,需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進行溝通。

溫和的態度

溫和,是對他人的尊重。

我們用尊重的態度和對方溝通、說明,讓對方有機會了解我們的想法與需求。無論對方能不能理解、接受,我們都表達出對對方尊重的態度。

溫和不是委屈自己。我們的文化雖然也提醒我們待人要溫和客氣,可是這種溫和客氣往往是奠基在「壓抑、委屈、犧牲」自己的前提之下,委屈久了、壓抑久了,不舒服的感覺就會堆滿情緒水缸,我們的耐心因而降低,脾氣也容易失控。

有時候我們將這些負面情緒投擲到身旁那些既無辜,卻又願意包容我們的親朋好友身上;有時候,這些負面情緒也可能意外地在重要場合爆發,造成難以收拾的場面。

我認為的溫和是尊重他人有不同於我的想法的權利,雖然在情緒上還要用溫和的態度與對方互動,好像會讓自己有點委屈,但那絕對不是為了壓抑自己、討好對方。

不過在任何一段關係裡,只有溫和是不夠的。那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是被忽略的、不重要的。如果想要對別人溫和,同時也能維持自己的價值感,就必須同時具備另一項態度──「堅定」。

堅定的態度

堅定,是我們對自己的尊重。

我們清楚自己的感受、期待、限制,不委屈自己去接受那些自己不喜歡、不願意、做不來的要求。即使對方不認同我們,也不代表我們的想法或價值觀是錯的或不好的。

堅定的態度是在尊重自己與不刻意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捍衛我們自己的立場。至於別人接受與否,那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有時候對方會因為我們的拒絕或堅持而感到生氣或難過,即使我們也不樂見這種狀況,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我無法控制別人說什麼,但我可以決定用何種態度回應。

我無法決定別人會提出什麼要求,但我可以決定要不要接受,或者依自己的能力決定完成多少。

我無法決定別人用什麼表情面對我,但我可以練習試著不要把他人的一舉一動全都往心裡去。

別人或許會威脅我,但我可以練習用不同的方式因應。

溫和的態度可以避免引起無謂的紛爭,堅定的態度則可以幫助別人了解你的想法、需求,以及底線。

「大家」其實沒有你想像的可怕

即使是身為心理師的我,偶而也會被「『大家』都覺得我很糟糕、『大家』都不認同我」的想法給困住。但實際想一想,「大家」到底是指誰?難道世界上所有人都看我不順眼、不喜歡我?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公司或學校裡有人看我不順眼,但那些人如果不敢站出來與我對話,也不至於影響我的生存,那他們看我順不順眼,對我又有什麼影響?

「大家」是非常模糊的代名詞,實際上或許只是一個人,或許你根本不清楚這當中到底有誰。「大家」很容易讓我們誤以為周圍全部都是敵人,導致我們放大了內心的不安。

學習肯定自我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則笑話:

禪修的大師:「如果有人不理解你、又總是反駁你的想法,無須與他爭論。簡單回答:『謝謝你,我知道了』就好了。」

路過的民眾:「我覺得不是耶,你這種想法有很多瑕疵、很幼稚。」

禪修的大師:「謝謝你,我知道了。」

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的想法、需求、價值觀,可以被他人認同,尤其是重要的朋友或者親密的家人。但是即使對方不認同你,也不代表你就是錯的。學習接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差異是人際互動中必然存在的現象。帶著這樣的態度,提醒自己,避免去攻擊不同於我們的價值,也才能讓自己過得更自在。

面對不同的意見,你該具備的新觀點

1暴力只能達到控制與壓制,無法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

2愈是你重視的人,愈不該用打臉作為溝通的方式。

3溫和而堅定,是尊重彼此最好的溝通態度。

4面對價值觀的差異,學習尊重別人,也學習肯定自己。

5「大家」經常是因為不切實際的想像而放大的虛構對象。

作者介紹|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喜歡說故事,每一年都有超過百場講座與課程,合作單位涵括各級學校、社會福利機構、政府部門、企業等。在生活與工作之外最愛走路散步,但不擅長在人擠人的地方逛街。現為行動心理師,實踐小時候想要每天搭車到處旅行的夢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原標題:打臉,不會讓溝通更順暢──比起說服對方,你更需要的是尊重自我)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