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要健康,壞菌愈少愈好?日本醫師:體內不只好菌、壞菌,還有這種「牆頭草」

2016-11-25 12:12

? 人氣

學會掌握腸道均衡的關鍵,因為腸道菌會決定你一生的健康!(風傳媒攝)

學會掌握腸道均衡的關鍵,因為腸道菌會決定你一生的健康!(風傳媒攝)

各位知道動物體內最先出現的內臟器官是什麼嗎?不是心臟,也不是腦,而是腸道。像在水螅或海葵等這類可稱為動物進化原點的腔腸動物身上,有不分口腔和肛門的原始「腸管」,它們的身體就是由從外側支撐身體的組織與位於內側的腸管所構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在進化過程中,光是依靠腸道,已經漸漸難以完成所有的工作,於是又陸續地分化出肺、胃、肝臟、胰臟等各種內臟器官。

大腦也一樣。

以水螅為例,肚子餓的時候,腸管會向驅動觸手的神經叢(plexus)發出覓食的指令。總之,腸管就是控制水螅行動的塔臺。而這個神經叢,後來就進化成了「大腦」。

以公司來比喻的話,腸道是「總公司」,大腦是「分公司」。顯而易見的,腸道並不是過去大家所認為的,只是吸收、消化食物的營養和水分,再製成排泄物排出體外的地方而已。

其實古人應該也已經發現了腸道的重要性。像是文字中用「翻腸攪肚」來形容怒不可遏,用「肝腸寸斷」來形容傷心至極,或是「滿肚子火」、「積怨滿腹」等,有非常多的詞句都是用「腸」、「腹」等字眼來表達心中的想法。

「人的心,不在腦,而在腸。」這也是我長年以來主張的論點。

不僅僅是心。說到擊退外來有害物質的免疫功能,全身的免疫細胞約有七成都集結在以腸為中心,從口腔一直持續到肛門為止的「腸道」當中。

控制人類的身心,在巧妙保持平衡的同時試圖維持健康的,就是腸。

於是,我決定把腸比做植物的「根」來思考。只要各位想像一下腔腸動物的樣子就能理解。吸收養分、構成所有身體機能的「原點」的部分,正是「根」。

所以,若要治療病人,這個根不才是應該治療之處嗎?

假使有一棵植物的花枯了,或是結不出好吃的果實,各位覺得該怎麼辦才好?花枯了就看花,葉子枯了就看葉子,然後再思考怎麼治療,這是目前一般的醫學。

但光是如此真的好嗎?

譬如為花粉症所苦的人,如果老是流鼻水就治鼻子,眼睛癢就治眼睛,相信各位也不認為這樣就能痊癒吧。

我認為應該先治「根」。就算是植物,只要根夠扎實、穩固,就還有機會再度開花、結果。但如果連根都腐爛了,就真的無計可施了。

現實生活中,我親眼目睹許多案例,在改善了根也就是腸道的狀態後,無論是鼻子或眼睛,甚至連手腳的疼痛,也都逐漸改善了。

不過,雖說是根,也不是拚命只調整根就好。就算是植物,也會同時檢查土壤的狀況,或是留意氣溫等周遭的環境。也會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肥料才好,或是考慮是不是該做個圍欄,好讓土壤不被踩壞。

就人體來說,這些就相當於是飲食、日常生活等因素。

腸道是「糠床」,在裡頭辛勤工作的就是腸內菌叢

我長年透過腹診的方式診察患者腸道的狀態,深深覺得腸道與「某樣東西」實在非常相似。

這所謂的「某樣東西」就是「糠床」。我們可以將黃瓜、茄子等各種蔬菜醃漬在糠床裡,使其發酵成「米糠醬菜」,做為儲糧食用,同時也引出食材的獨特風味。

在「糠床」裡發生的所謂「發酵」現象,是指運用微生物分解、改變種種有機物,將其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物質的過程。譬如,拜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alcohol fermentation)之賜,把糖分分解為酒精與二氧化碳,我們才能喝酒。「糠床」裡則是進行乳酸發酵,即乳酸菌把糖分分解,然後生成乳酸。

在這些發酵現象中的酵母菌或乳酸菌,無疑都是一種「細菌」,但與所謂的病原菌不同,是對人體有益的菌。

棲息在腸道內的腸內菌,也和存在「糠床」裡的菌一樣,會進行「發酵」。把進入體內的食物中,消化酵素無法分解的纖維或蛋白質、醣類分解後,轉換成對身體有益的物質。

因此,若「糠床」的醃漬手法夠巧妙,就能發酵成美味、有益健康的好醬菜。而就如同醃漬方法不對時,做出來的醬菜不但不好吃還對身體無益一般,腸道狀態的好壞與否,也都完全取決於身負發酵重任的腸內菌叢。

說到腸內菌叢的組成,由於最近在電視廣告中頻繁出現乳酸菌、雙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bifidus,又稱比菲德氏菌)等名稱,相信各位也都曾聽過「好菌」、「壞菌」的說法。

乳酸菌和雙叉乳酸桿菌是「好菌」的一種,會生成有益人體健康的物質。

另一方面,魏氏桿菌(Welch bacillus,學名為Clostridium perfringens,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大腸桿菌等則被稱為「壞菌」。當這些壞菌增加時,就會開始在體內進行有害健康的活動,譬如讓消化不完的蛋白質腐敗,產生有害毒素。而這些毒素甚至有引發癌症、促進老化的危險性。

總之,簡單來說,如果是好「糠床」就會有更多的好菌,但若是壞「糠床」,就會讓壞菌變多。

但也千萬不可以因此就覺得,那就讓所有壞菌都消失吧!

因為對人體而言,重要的是恰好的平衡。用車子來比喻的話,好菌就像是油門,壞菌就如同是煞車。就算是車子,也要巧妙地交互運用兩者,才能順暢地行駛。

而且,雖說是壞菌,但只要人是健康的,腸道保持在平衡狀態,它們就會乖乖的。它們只會在腸道失衡、好菌大幅減少時為非作歹。

再說,若壞菌是會對腸道造成重大危害的病原菌,腸道裡既存的細菌一定會設法齊力將它排除,但實際上它們是和平共存的。另一種說法是,壞菌有時會幫忙處理好菌無法趕出腸道的病原菌,而且壞菌產生的代謝物會成為好菌的食物。這種觀點是認為,好菌與壞菌其實是「好哥們兒」。

班上的模範生和不良少年其實是好哥們兒,簡直就像青春偶像劇一樣呢。

千萬不可忘記的是,除了好菌與壞菌之外,還有一種「伺機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鏈球菌、類桿菌屬就屬於這一類,標準的「牆頭草」是它們的特徵,每時每刻都伺機而動,選擇靠攏占優勢的一方。

當腸道狀況良好時,它就會和好菌一起,勤奮地製造出對身體有益的成分;但當腸道狀態惡化時,它就會馬上和壞菌組成戰鬥聯盟,甚至會生成毒素。

所以,這個伺機菌也是掌握腸道均衡的關鍵。

健康的腸道中,好菌約占整體的二至三成,壞菌約占一成,剩下的就是伺機菌。換言之,好壞未定的菌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作者|田中保郎(TANAKA YASUO)

一九四二年出生於日本長崎。一九六七年畢業於長崎大學醫學院,進入長崎大學第二外科。先後任職於腹腔外科、腦外科,在麻醉科取得麻醉標榜醫師資格。曾擔任長崎勞災病院外科部主任、長崎市松浦市民醫院副院長等,一九七九年於長崎縣諫早市開業。治療的成果受到肯定,也受邀擔任三菱電機.長崎分公司的特約醫生。

後有感於中醫的博大精深,於二〇〇七年成為西諫早病院中醫門診的主治醫生。二〇一三年參與電視節目「發現主治醫師的診療所」(東京電視臺)的演出,引發話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如果出版社《養腸先養腸內菌:維生素B、脂肪酸、血清素都要靠腸內菌來製造,顧好腸內菌比吃綜合維他命更有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