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殺死親兒子,只為取肉讓客人吃飽!從古代待客之道,看阿拉伯最慷慨民族性

2016-10-20 16:24

? 人氣

阿拉伯國家的土產羊肉非常鮮美,加以伊斯蘭式的屠宰和月桂葉、香料的使用,至今回想起來都垂涎三尺。我常為了要滿足這些記憶,每隔一陣子便從台北開車到桃園鄉下一位阿拉伯朋友家吃飯,深夜再開一個半鐘頭的車回台北。我幾乎能確定自己的某一部分已經是阿拉伯式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午餐是阿拉伯人一天的主餐,用餐時間往往遲至多數人下班及中小學下課之後,大約下午兩、三點,晚餐時間自然也相對遲至晚上八、九點。注重養生或貧窮的人,往往因此不吃晚餐,但午餐的高卡洛里及一天所吃的甜點、飲料便足以令他們罹患心臟和血管的毛病。他們的平均壽命也因飲食習慣而相對偏低。

阿拉伯人的「三分之一」飲食哲學,為什麼?

麗娜家雖然毫無裝潢,甚至幾乎是家徒四壁,但年輕不經事的我,依然頓頓填滿自己的口欲。在阿拉伯鄉村或沙漠的貝都因人,至今仍維持用手不用餐具、盤坐在地上圍食的傳統習俗。不過麗娜家雖然在鄉下,但父親是村裡少有的工程師,他們吃飯都用湯匙而不用手;限於家中空間狹小,又沒有餐桌椅,大家都坐在地上吃飯。

我到許多家境優渥的同學家作客,她們家的餐廳則類似歐洲古時候的擺設,牆壁上的櫃子是精品展覽場的櫥窗,配上精美雕刻的木質餐桌椅和高雅餐具,有如進入公元十九世紀的歐洲,當然這些相互影響都和他們的歷史有關。

如今回想起來,我和孩子們在兩天三夜中,可能吃掉了麗娜家裡一、兩個星期的糧食。諸如此類的行為我每星期都重複在做,無知的幸福,讓數十年後回憶起此事的我蒙上深深歉意。由此我更理解為何穆罕默德要人們只吃七分飽:「對人類而言,填滿任何器皿都沒有比填滿肚子更糟。人只要吃支撐身體的食物就夠了。如果必須得吃,那就吃三分之一,喝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用來呼吸。」

現代穆斯林以此符合健康的理論為傲的背後,或許還隱含著當時穆罕默德對許多挨餓同胞的不捨與同理心。穆斯林的「齋月」也是出自同樣出發點,當富人與窮人一起齋戒時,自然會明瞭「飢餓」是什麼滋味,他們因此不會吝於施予。我在阿拉伯海灣國家餐廳或飯店,屢屢看到阿拉伯客人塞一把鈔票在服務生手裡的情形,我知道那是出自他們心底的憐憫。倘若今日世界上的慈善機構都秉持這種心態,或許假以時日,這些慈善機構都無須再設立了吧?因為他們會更聰明的從根本做起,讓人人有飯吃、有衣穿。

讓家人連續餓三天,客人來竟想殺孩子宴客

「慷慨」是阿拉伯人重要的價值觀,源自蒙昧時期的部落社會習俗。阿拉伯人吟誇耀詩時,經常標榜這種品德。聖訓也肯定蒙昧時期的這種價值觀,並將貝都因人義務款待客人三天的習俗法制化,過了三天才得問客人的需求。譬如蒙昧詩人哈提姆(al-Ḥātim)心愛的馬兒宴客;被列為阿拉伯四大吝嗇鬼之一的伍麥葉時期詩人胡太阿(al-Ḥuṭay’ah)的詩裡敘述一段他家中無糧,家人連續餓了三天,此時有客人來訪,其子提議將自己殺了來款待客人,他竟考慮接受建議,殺子宴客。我在上阿拉伯文學史課提及此事時,充滿創意的年輕人問我:他怎麼沒想到殺客人來餵食稚子?學生的創意讓我猛然意識到,阿拉伯人再怎麼吝嗇,也能遵守他們慷慨的價值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