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就是馬虎組成的!」心理師授六項建議解析失誤成因,帶你揮別青年癡呆

2019-07-14 08:30

? 人氣

人之所以會在某件事上失誤,是因為他潛意識裡根本就很抗拒做這件事(圖/Unsplash)

人之所以會在某件事上失誤,是因為他潛意識裡根本就很抗拒做這件事(圖/Unsplash)

真不知道「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是誰說的,事實明明是:失敗乃成功之太太太太姥姥!

按照我的人生經歷,通往成功的路上,全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啊!馬虎、失誤、口誤、筆誤……從小到大,這類失誤型的失敗永遠在重覆……怪不得小丸子的姐姐說:「人生就是由失誤組成的。」越長大越後,我才發現這就是真理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早在《精神分析引論》中,佛洛伊德就研究過了這些持續出現的「失誤」、「過失」背後的本質。在他看來,失誤是一種嚴肅的心理現象,它由潛意識支配,幫助潛意識完成我們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意圖。

說白了,人之所以會在某件事上失誤,是因為他潛意識裡根本就很抗拒做這件事。而當我們長期出現同一種失誤時,面對壓力,我們的情緒調節方式會退回「幼兒腦」(The Toddler Brain)的情緒調節方式。

正如字面意思,「幼兒腦」就是指人們在兒童、幼兒期的狀態:沖動、判斷力差、自我癡迷、情緒波動,而且頻頻犯錯。美加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Daniel Levitin在《有組織的大腦:在信息超載時代的直接思考》(2014)中描述到,因為我們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過多刺激和過多信息,現代人會頻繁退回到「幼兒腦」。

以下,我們為你找到了一些應避免誤區及可避免犯錯的建議:

誤區1:迷信「我發誓再也不犯!」的作用

每次犯錯之後,我們可能都會對自己、對別人作出很多保證,下定決心:「我下次一定一定一定不會這樣做了!」

在佛洛伊德看來,「失誤」其實是兩種意圖相互干擾而形成的心理現象,一方面,你不得不做這件事(受干擾意圖);另一方面,你其實並不想做這件事(干擾意圖)。

而「下定決心不再犯錯」其實並不能改變你潛意識裡「你不想做這件事」的想法,反而還很可能讓你掉以輕心,以為「決心」會幫助你消除「失誤」,但最後仍然很容易再次犯錯。

誤區2:堅信「只要注意力再集中一點就好了!」

當我們分析「失誤」產生的原因,很容易把「注意力分散」當作待罪羔羊。比如,「我丟東西是因為剛好在買別的東西。」「 我總是把某個數據寫錯,是因為我當時在聽歌。」

然而過度強調注意力集中,可能會給心裡帶來更多焦慮感,明明熟悉的信息,在緊張焦慮狀態中就會話到嘴邊忘詞,或者口誤說錯。

誤區3:迷信「失敗中記取教訓」

當我們平時正確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會形成一種認知的「正確迴路」,即正確的思維以及行為慣性。在日後處理相關事件時,「正確迴路」會幫助我們順利且快速的完成任務。

而當如果我們總是頻繁在某些事件上犯錯時,同樣會形成「錯誤迴路」,大腦會利用錯誤的思維以及行為慣性持續性犯錯。當我們每次想要從錯誤中找到解決方法時,也許只是在錯誤的方向中走得更遠而已。更有效的方法也許是拋開現有的思維慣性,從另一個方向重新出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