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小痛不斷,訪遍名醫卻找不出原因?「慢性疲勞症候群」提醒你該慢下腳步了

2016-07-25 15:30

? 人氣

但這也暗示了他們的症狀可能會受到心理因素影響。的確,在跟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的科學發現中,最強而有力的其中一個就是,當患者相信自己的症狀源於生理因素、無法治療,而且擔心參與任何活動都有可能使病況惡化時,康復的機率會降低許多。「如果他們相信治不好,就真的治不好。」諾克斯說。雖然身體發出的訊息顯然對我們決定自己是否疲累至關重要,但最後做決定的依然是大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是否有辦法透過認知治療跟行為治療慢慢將大腦過於苛刻的限制往後拉。如果間歇訓練能夠幫助運動員,教導其控制中樞,其實難度更高的運動仍然安全無虞,那麼或許這樣的方法也能夠套用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身上?

莎曼珊跟伴侶及妹妹做了一個約定。她被轉診到倫敦聖巴索羅繆醫院專科醫師彼得.懷特的手中。只要給他六個月的時間就好,他們說。如果妳覺得病情還是沒有起色,我們會幫妳結束性命。

與諾克斯無關,針對慢性疲勞症候群,懷特也發展出了類似的想法。他不稱它為控制中樞,但他認為是一些原因—基因、環境、心理—綜合起來壓垮了身體,使得神經系統失衡,讓腦部大幅縮減它認定的身體活動安全限度。為了要逆轉這樣的改變,他跟同事一起發展出一套漸進式運動療法。這種療法的功用跟間歇訓練很像,只不過難度變得非常非常低。

其概念是設立一個讓患者可以安全運動的底線,再逐步增加強度。每一次都不能前進得太快,但同時也得注意不能讓患者回到先前的狀態。根據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說法,比起健康的人而言,只需要一定程度的運動,就能讓他們覺得萬分疲累。但懷特指出,在完成漸進式運動療法的療程以後,雖然體能沒有改變,但若再做一次等量的運動,他們的疲勞程度卻會減輕。就如同運動員會重複衝刺一樣,這種運動方式能夠緩慢地重新訓練患者的大腦,讓大腦知道每一次療程裡所做的一連串運動強度都在安全範圍內。

同時,懷特也會採用認知行為治療。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就是治療師會跟患者一起對抗他們對自身疾病所抱持的負面認知及想法。會這麼做的根據在於,研究發現,如果患者害怕任何費勁的運動都會使得身體隨之崩塌的話,疲倦就會如老虎鉗般繼續緊咬不放。認知行為治療能夠鼓勵他們試著換換不同的想法,用不同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疾病,並要他們測試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承受些許的運動。治療師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減輕他們的恐懼,幫助他們認清或許稍微費點力氣的運動終究是安全的,他們仍有機會痊癒。

懷特建議莎曼珊試試綜合漸進式運動療法與認知行為治療。「我的狀況會改善嗎?」莎曼珊問治療師。「當然啦。」她說。莎曼珊第一次相信這真的有可能會發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