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侯曾為一頭美髮而死!中西歷史中常見假髮頭套,背後竟隱藏著這些典故

2019-06-19 14:19

? 人氣

假髮界的地球村

埃及

埃及豔后,伊莉莎白·泰勒飾(圖/蛋蛋贊網)
埃及豔后,伊莉莎白·泰勒飾(圖/蛋蛋贊網)
埃及貴族假髮歷史文物(圖/大英博物館)
埃及貴族假髮歷史文物(圖/大英博物館)

埃及人是最早使用假髮的民族,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假髮,假髮的材質有人髮、羊毛或植物纖維,款式眾多,有的貴族女性還會在假髮上配戴內含香膏的錐狀飾品,又美又香。在古埃及,除了賤民之外,無論男女都可以佩戴假髮,只是配戴的款式會因社會階級而有嚴格區別,可說是身分與權力的表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

日本女性接髻的髮型是在前額或後腦接上髮髻(圖/《電影惡女花魁》摘自芳療協會網站)
日本女性接髻的髮型是在前額或後腦接上髮髻(圖/《電影惡女花魁》摘自芳療協會網站)

日本使用假髮的歷史可追溯到奈良時代(西元710-794 年),最早是配合歌舞演出所用,後來漸漸普及於日常生活中,使用方式大抵可分為接髮接髻兩種。如平安時代畫像中常見的披垂曳地長髮,很多就是在髮尾另接髮絲的結果;接髻的髮型則是在前額或後腦接上髮髻,至今在一些皇室大婚、文化儀典等場合仍能看到。

韓國

加髢上的木頭假髻,稱為「舉頭美」(圖/《擁抱太陽的月亮》劇照)
加髢上的木頭假髻,稱為「舉頭美」(圖/《擁抱太陽的月亮》劇照)

受到元朝的影響,韓國在高麗王朝時代(西元918-1392 年)開始盛行蒙古髮型、服飾,並發展出名為「加髢」(髢,音「替」)的假髻,基本是將假髮編成髮辮盤在頭上,並依身分等級在髮髻上點綴玉版、花簪等裝飾。後來宮中甚至更發展出一種戴在加髢上的木頭假髻,稱為「舉頭美」。

歐洲(男子)

十六世紀假髮是貴族男子必備的身分象徵(圖/知乎)
十六世紀假髮是貴族男子必備的身分象徵(圖/知乎)

古埃及時代假髮便已傳到歐洲,但在中世紀時,受到羅馬天主教的影響(教廷認為假髮是魔鬼的象徵),假髮一度式微,直到十六世紀才再次流行,並深受英、法王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男子必備的身分象徵。從十八世紀開始,男子假髮流行撒上斑白的香粉,並逐漸演變為法庭服飾,也就是現在還會看到的白色法官假髮。

歐洲(女子)

戴假髮的宮廷女性,被戲稱為「移動的花園」(圖/網易女人網)
戴假髮的宮廷女性,被戲稱為「移動的花園」(圖/網易女人網)

歐洲男子戴假髮的歷史甚早,但女子戴假髮的風氣卻要等到十八世紀才開始普及。一開始只是在真髮上接上小綹假髮,但隨著洛可可美學興起,法國宮廷女性開始戴上超大的假髮髮髻,並在髮髻上加上羽毛、花束、小動物、甚至帆船模型,以致常被戲稱為「移動的花園」。

清朝

清朝人也戴假髮?你沒聽錯,鼎鼎大名的「四爺」雍正皇帝就曾戴過。在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透過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的牽線下,康熙皇帝與法國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啟了一連串的文化交流,也將奢華的凡爾賽美學傳入清宮,並在雍正皇帝的肖像畫中留下趣味的痕跡。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古裝穿搭研究室》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