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侯曾為一頭美髮而死!中西歷史中常見假髮頭套,背後竟隱藏著這些典故

2019-06-19 14:19

? 人氣

髮髻在中西方歷史中均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圖/Unsplash)

髮髻在中西方歷史中均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圖/Unsplash)

趣談中國假髮 簪金堆玉誇雲髻—華麗髮髻的真相

我們在中國古典繪畫、雕塑上看見的那些美麗的髮髻,其高聳、巨大絕不遜於日本的花魁,難道人人都能生來具有特別豐厚的髮量,足以做出這樣的髮型?事實上,許多髮髻可能都只是個有造型的假髮頭套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古人使用假髮的習慣,早在詩經裡便有所表現。《詩經‧鄘風‧ 君子偕老》中,描寫了一位美若天仙的貴族夫人: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髮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也,揚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紲袢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這首詩到底是讚美還是罵人,歷來頗有爭議,這裡我們姑且不論。不過詩中對這位超級美女的描寫很有意思:「鬒髮如雲,不屑髢也」。髢,音「替」,就是假髮的意思。說這美女一頭秀髮濃密如雲,根本不屑用假髮(髢)來裝扮,這是天生麗質才有的本錢啊!

換句話說,那時的女性可能經常使用假髮以增加髮型的華麗度,頭髮多到能夠「不屑髢也」反而十分少見,值得大書特書。

不過,雖然這首詩的女主角頭髮豐厚得無需使用假髮包,但是她所戴的首飾本來就包含了假髮。「副笄六珈」中的「副」,是一種用頭髮編織出來的假髻,乃是貴婦禮服的一部分;笄則是用來固定假髻用的髮簪,簪頭以玉為飾稱為珈(字型便告訴我們是「加玉」啦)。隆重的假髮造型,再插戴上六支玉飾的髮簪,這是侯伯夫人的盛飾。除了副之外,禮制中貴婦的髮飾還有編、次,也都是用假髮做成的。

既然貴族婦女習慣用假髮來增加髮型之美,對頭髮的需求量自然不小。古代有一種刑罰稱為「髡」,也就是把犯人的頭髮剃掉。囚犯被剪下來的頭髮就成了貴婦的裝飾品。

春秋時的衛莊公還出現過一樁十分荒謬的事,說是「一頂假髮引發的血案」也不為過:「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髮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髢」──衛國的後莊公蒯聵因為看見戎州豪族己氏家的婦人頭髮很漂亮,竟然就派人去把她的頭髮強行剪下來,給自己的妻子做假髮用。

後來蒯聵遭人攻打,逃跑時慌不擇路,偏偏逃進了己氏家,就這樣自投羅網,死在了對這件事深感不爽的己氏手中。這兩位丈夫對美髮的執著,真是讓後人難以想像啊。

唐朝義髻盈尺高

楊貴妃,范冰冰飾(圖/《王朝的女人》)
楊貴妃,范冰冰飾(圖/《王朝的女人》)

到了唐朝,朝廷只有限制每一級命婦參加典禮時,髮髻上所能使用的寶鈿與花釵數目,倒是不再規定必須使用假髮了。話雖如此,愛美的女性依然繼續創造出各種奇特的髮型以及相配的假髻,好把自己妝點得更加美麗,壓倒群芳。假髻在唐朝時稱為「義髻」,楊貴妃就是一個著名的義髻愛好者,把義髻當成首飾一樣佩戴。安史之亂時皇室倉皇逃亡,楊貴妃死於亂兵之中,時人便作歌諷刺「義髻拋河裡,黃裙逐水流」。

假髮界的地球村

埃及

埃及豔后,伊莉莎白·泰勒飾(圖/蛋蛋贊網)
埃及豔后,伊莉莎白·泰勒飾(圖/蛋蛋贊網)
埃及貴族假髮歷史文物(圖/大英博物館)
埃及貴族假髮歷史文物(圖/大英博物館)

埃及人是最早使用假髮的民族,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假髮,假髮的材質有人髮、羊毛或植物纖維,款式眾多,有的貴族女性還會在假髮上配戴內含香膏的錐狀飾品,又美又香。在古埃及,除了賤民之外,無論男女都可以佩戴假髮,只是配戴的款式會因社會階級而有嚴格區別,可說是身分與權力的表徵

日本

日本女性接髻的髮型是在前額或後腦接上髮髻(圖/《電影惡女花魁》摘自芳療協會網站)
日本女性接髻的髮型是在前額或後腦接上髮髻(圖/《電影惡女花魁》摘自芳療協會網站)

日本使用假髮的歷史可追溯到奈良時代(西元710-794 年),最早是配合歌舞演出所用,後來漸漸普及於日常生活中,使用方式大抵可分為接髮接髻兩種。如平安時代畫像中常見的披垂曳地長髮,很多就是在髮尾另接髮絲的結果;接髻的髮型則是在前額或後腦接上髮髻,至今在一些皇室大婚、文化儀典等場合仍能看到。

韓國

加髢上的木頭假髻,稱為「舉頭美」(圖/《擁抱太陽的月亮》劇照)
加髢上的木頭假髻,稱為「舉頭美」(圖/《擁抱太陽的月亮》劇照)

受到元朝的影響,韓國在高麗王朝時代(西元918-1392 年)開始盛行蒙古髮型、服飾,並發展出名為「加髢」(髢,音「替」)的假髻,基本是將假髮編成髮辮盤在頭上,並依身分等級在髮髻上點綴玉版、花簪等裝飾。後來宮中甚至更發展出一種戴在加髢上的木頭假髻,稱為「舉頭美」。

歐洲(男子)

十六世紀假髮是貴族男子必備的身分象徵(圖/知乎)
十六世紀假髮是貴族男子必備的身分象徵(圖/知乎)

古埃及時代假髮便已傳到歐洲,但在中世紀時,受到羅馬天主教的影響(教廷認為假髮是魔鬼的象徵),假髮一度式微,直到十六世紀才再次流行,並深受英、法王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男子必備的身分象徵。從十八世紀開始,男子假髮流行撒上斑白的香粉,並逐漸演變為法庭服飾,也就是現在還會看到的白色法官假髮。

歐洲(女子)

戴假髮的宮廷女性,被戲稱為「移動的花園」(圖/網易女人網)
戴假髮的宮廷女性,被戲稱為「移動的花園」(圖/網易女人網)

歐洲男子戴假髮的歷史甚早,但女子戴假髮的風氣卻要等到十八世紀才開始普及。一開始只是在真髮上接上小綹假髮,但隨著洛可可美學興起,法國宮廷女性開始戴上超大的假髮髮髻,並在髮髻上加上羽毛、花束、小動物、甚至帆船模型,以致常被戲稱為「移動的花園」。

清朝

清朝人也戴假髮?你沒聽錯,鼎鼎大名的「四爺」雍正皇帝就曾戴過。在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透過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的牽線下,康熙皇帝與法國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啟了一連串的文化交流,也將奢華的凡爾賽美學傳入清宮,並在雍正皇帝的肖像畫中留下趣味的痕跡。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古裝穿搭研究室》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