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希金到賴和:民族文學的形成

2019-06-15 07:00

? 人氣

俄國的文學,讀來總有非常強烈的後座力!或許是因為它的題材大多貼近市井小民,格外能夠觸動人心。有別於法國與英國的文學,較偏重於描繪上流社會的貴族生活,俄國文學經常以「綑綁住人民自由」的農奴制度與沙皇的種種殘酷暴行為主題。

1649年俄國法典規定追捕逃亡農民無時間限制,確立了農奴制度。此後,農民世代被束縛於其地主的土地上,失去更換地主與遷徙權,也漸失去部分的人身權,農民被奴役化了。農民終其一生,被土地所綑綁,作為土地的奴隸,不得逃亡,否則會被追捕與處決……這就是農奴的悲慘命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想想論壇)
(圖/想想論壇)

俄國的土地貧脊、氣候嚴寒,為了確保糧食供給無虞,沙皇必須進行強烈的社會控制,來讓上層階級能夠持續享受奢華的生活。倒楣的農奴,只能依附著土地,過著辛苦、艱困的日子,永世為奴⋯⋯這種極度的差距底下,極需要一個宣洩的窗口,這道窗口,從普希金開始,被打開了!

十九世紀上半葉,是俄國文學輝煌的時代,普希金(1799-1837年)的誕生,不僅為俄國現代文學語言奠下根基,也將俄國民族文學推向世界文壇。普希金讓俄國的使用語言,變得通俗與容易。這歸功於卡拉姆津所主張的,「俄國白話文運動——寫得像說的那樣,說得像寫的那樣!」俄國的「說人話運動」,於焉展開。

(圖/想想論壇)
俄國民族文學家普希金。(圖/想想論壇)

語言,讓俄國的文化記憶,開始產生新一波的翻轉與震盪。站在浪頭上的普希金,用古典的手法,搭配靈巧的文字,字句簡短卻渾身是勁,在字裡行間所綻放的光芒,催促著俄國人,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讓俄國這隻冰凍的北極熊,從冬眠中甦醒,躍然歐洲民族文學之林,也讓俄國文學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被流放,一直是俄國文學家們常見的遭遇,這在沙皇極權統治的社會下稀鬆平常。然而,知識分子總是一波又一波地透過文字暗諷、隱喻,批評時政,以推動社會進步與自由化的腳步!普希金因為寫了《自由頌》等詩歌,被放逐至南俄。在被放逐的日子裡,他在《致大海》中寫道:「世界空虛了……喔,海洋,現在你還能把我帶到哪裡?到處,人們的命運都是一樣……」

普希金的哀嘆,聽在台灣新文化先驅者【賴和】的身上,必定有非常強烈的感同身受。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

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如果說,醫師需要一把手術刀,為的是救苦扶傷;那麼文字就是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割除社會的弊病與揭露底層的社會現象,激起民眾對於自身處境的關注,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