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才把麥當勞跟摩斯比!因為前者只把餐飲當副業⋯⋯

2016-06-25 10:00

? 人氣

日本麥當勞前總裁兼執行長原田泳幸,自2004年接下管理大位後,就曾將該公司從谷底帶往獲利高峰。他在2014年3月卸任,已不再負責經營決策,但當7月食安問題爆發之後,全國上下仍把問題矛頭指向他⋯⋯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人,我都格外當心

日本麥當勞在2014年7月,遭媒體披露使用過期雞肉製作麥克雞塊,後續更被發現在薯條等多項產品中混入異物,引發一連串食安問題。消費者頓時對這家老字號的速食店失去信心,紛紛抵制、發起全國性拒買,導致該公司2014年底的年度決算,赤字高達約220億日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之後風波日益擴大,根據2015年5月統計,日本麥當勞的赤字已擴大至380億日圓,在不堪虧損之下,該年11月,該公司分店數僅剩2975家,等於流失了全盛時期四分之一的分店數。這是麥當勞進軍日本45年以來,分店門檻首度跌破3000家以下。

日本麥當勞前總裁兼執行長原田泳幸,自2004年接下管理大位後,就曾將該公司從谷底帶往獲利高峰。他在2014年3月卸任,已不再負責經營決策,但當7月食安問題爆發之後,全國上下仍把問題矛頭指向他。

實際上,原田剛就任時,曾因為讓麥當勞業績起死回生的戰績,獲得一致性的讚賞,外界更將他的經營模式封為「原田魔法」。但可能是基於一種反差過大的心理,食安問題發生至今,媒體對他的批評與指責日趨嚴厲。

財經新聞能把人的花招捧成神的經營

2004年,日本麥當勞公司業績低迷不振,原田身負重任,扛下執行長一職。原田在進入麥當勞之前,曾任蘋果公司日本法人代表董事長,因此當時各大媒體以「從Mac跳槽到Mc」為標題(兩者日文發音相同),著實把原田捧成了經營之神。

其後,原田成功的讓麥當勞業績由虧轉盈,以戲劇化的姿態起死回生,此舉亦讓原田成了媒體新寵兒。報章雜誌上充斥著對他讚譽有加的報導,更被廣大網友尊稱為新時代的超級經營者。

就這樣,原田的經營模式,成了家喻戶曉的神話。然而原田魔法到底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內容?

想了解這個問題,得先回到當初麥當勞進軍日本時的背景。45年前(1971年),日本企業家藤田,與美國麥當勞共同投資,在日本東京銀座的三越百貨開了第一家店。在80年代,日本麥當勞以低價路線為策略,一鼓作氣迅速展店。此舉讓麥當勞遙遙領先對手摩斯漢堡,迅速成長為日本速食業龍頭。

但是到了2000年之後,日本麥當勞的獲利出現停滯。創辦人藤田隨後退休,公司從社外招聘新的領導者原田泳幸。原田出身外商企業,上任後馬上重新調整商品價格。除了用「百圓咖啡」等便宜商品吸引客人之外,同時也全面更新菜單,將餐點單價慢慢往上調;此外,麥當勞菜單上最顯眼的價格,都以套餐價為主,為的就是讓人無法一眼看見各個品項的單點價格,但實際上,在原田上任後的頭8年,麥當勞就調漲了6次價格。

原田也著手調整分店的經營型態。麥當勞的分店可分成直營店與加盟連鎖店兩種,在過去藤田時代,直營店約占7成,加盟連鎖店約3成。加盟連鎖店以擁有數家小規模店面的加盟者為核心,相較於直營店,競爭力較強。原田因此判斷,直營店數若過多,將會拖垮整體企業的戰鬥力,因此他開始著手改組直營店的配置。

雖然最終日本麥當勞直營店減少至三成、加盟連鎖店則增加為七成,但在調整過程中,不論直營店或連鎖加盟店,營收欠佳的店面紛紛倒閉,因此實際上全國總分店數已慢慢減少。

從圖表3可得知,自從原田2004年出任執行長、逐步調漲商品單價以來,日本麥當勞全國營業額在六年內(統計至2009年為止)成長為原來(2003年)的1.4倍。從整體營業額來看,該公司的業績確實成長了,但平心而論,6年才增加為原來的1.4倍,平均每年成長不過23%左右(1.4÷6≒0.23),偏偏多數媒體都以此為報導核心,一般人也就跟著讚嘆了起來,這也是缺乏資料判讀能力的惡果。

(圖/大是文化提供)
(圖/大是文化提供)

壓垮日本麥當勞的最後一根稻草

簡單來說,原田魔法的具體內容,便是著重於「調漲價格」與「店鋪重整」這兩件事。原田之所以被讚譽為擁有經營魔法,是因為日本麥當勞在他的帶領之下,全國營業額大幅成長,但該公司獲利增加的真相,並不是直營店的收入變多,而是因為原田積極拓展加盟連鎖店的數量,促使加盟金增加所致。這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經營之道,不過是因為原田懂得判讀各分店的財務報表,並使獲利與虧損店鋪的占比達到最適化罷了。

再補充一點,儘管原田的經營策略一開始效果很好,但到了2012年左右便漸漸走下坡。實際上,壓垮日本麥當勞的並不只2014年的食安問題而已,該公司各高層如今紛紛急著出脫股票、換取現金,經營虧損金額更逼近400億日圓,與過去的盛況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日本麥當勞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食安風暴後全國民眾的自主抵制,其實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追根究柢,正是因為該公司先前太愛降價促銷,在原田上任、決定調漲商品價格後,開始讓消費者有了「麥當勞並沒有想像中便宜」的印象,漸漸不再上門的緣故。

麥當勞與摩斯漢堡根本不是同業,怎麼比?

當日本麥當勞業績變差,對原田的評價也跟著改變,外界開始出現尖銳的批評;新聞媒體及各大網路平台,也經常將競爭對手摩斯漢堡拿來比較,不斷稱讚後者的經營多麼優秀,並暗指麥當勞的失敗是因原田的種種誤判所致。

摩斯漢堡持續、穩定的獲利(儘管整體營易額仍是衰退的),其實也和原田魔法一樣,不過是一種集體迷思罷了。若真的逐項比較分析,就可看出其中的端倪。

摩斯漢堡是純日本血統的連鎖速食餐廳,由櫻田慧(已於1997年逝世)於1972年創立,該公司最早於日本東京起家,30多年下來,至今已是間國際性的跨國連鎖餐廳。

但嚴格來說,摩斯漢堡並不是麥當勞的競爭對手,因為兩者根本就不能算在同一個業界。各位知道麥當勞是賣什麼的嗎?答案是房地產。

麥當勞在全球的經營模式有三種:第一,開放加盟。第二,尋找有利可圖的菁華地段並購地自建,再將店面租給加盟者,自己當房東。第三則是向地主長期承租,租約通常長達20年,且談好在這段期間租金不得調整,接著再當二房東,將店面租給加盟者,並向加盟商加收20%的租金。

摩斯漢堡雖然也是速食店,但他們就是單純的餐飲業者。雙方獲利來源大不相同,營業額當然相距懸殊。摩斯漢堡的全年營業額,大概只有日本麥當勞的五分之一,此外,在過去這十幾年期間,摩斯每年的營業額都在縮減,從2004年到2014年,大約減少了7%。

相對的,麥當勞在同樣期間(即原田任內),10年以來營業額總共增加了40%,相較於摩斯的逐年衰退,可說是壓倒性的勝利。

再看店面市占率,麥當勞是全球化企業,幾乎世界各國都有據點;單單在日本國內,便已取得獨占市占率(74%以上)的地位,光看這一點,摩斯漢堡就很難與之匹敵。

此外,麥當勞的目標客群,大多落在15至34歲左右之間,由於人口不斷老化,主力客層與過去相比大概減少了20%。

而摩斯漢堡因主打日式輕油、少鹽、多蔬果的經營方針,特別強調「素材嚴選」以及「點餐後製作」等原則,較得注重飲食健康的中年人青睞;主力客群的年齡層自然也比麥當勞來得更高一些。

若比照前文的邏輯,將雙方放在同樣的基準做比較,當兩者的客層的年齡都拉高至44歲時,從2004年至2014年這10年間,麥當勞中年客群的減少率大概9%,並不如外界所報導的20%那麼多。

然而,日本麥當勞的失利,仍是不爭的事實。主要是因為他們明知主力客群不斷銳減,卻仍執意將經營目標訂在「增加營業額」上,當然難以達標;而摩斯漢堡的客群人口雖然也持續減少,但由於他們並未將目標放在業績的重大突破,而是致力於產品開發、理性展店,一路走來自然也就四平八穩。

因此,這不光是經營者優秀與否的問題而已,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雙方的經營方針不同。因此任何人提出任何刻薄的評論之前,都應該先做好功課,才不會顯得無知又自大。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有錢人看到的,就是跟人不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