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吵架,孩子夾在中間好無奈…性治療師看《與惡》,解析親密關係的溝通技巧

2019-04-26 16:34

? 人氣

許多人會認為愛是促進伴侶在溝通上的潤滑劑,不過這只是被『愛』暫時催眠、忍而未發,事實上若沒有穩定的情緒基礎,加上適當的溝通習慣(模式)和合宜的溝通技巧,縱使愛很深,也容易因溝通失敗導致關係的疏離,所以兩個人不管是價值觀、認知、經濟、孩子教養或是遭遇意外事件,伴侶少不了互動,其中溝通正是重點之一,因此也可以說溝通、關係和愛的環節都可能互為牽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喜歡是較表面、愛是較深層的,想一下,你們真的有愛嗎?

可怕的被害者魔咒

愛情非理性結束最常見的原因有,遭遇第三人介入情感、暴力、惡言相向、觀念不同且難以溝通、經常爭吵導致無法相處等,兩人分手後常會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倒楣、被傷害、無能為力,或是自己表現不好,無法阻止對方移情別戀或離開的受傷者,也就是『受害者』角色自居,但其實這種認定此刻我是受害者的心態,嚴重將會為創傷復原帶來阻礙,因為多數的『被害者』常讓自己陷入無能或失能的情境裡,走不出這種情感陰霾的大有人在,就像掉入大海漩渦一樣使人沒有力氣,長期如此便會失去想要離開不健康環境的動力與動機。

走不出的惡循環

以親密關係修復的觀點來看,很多伴侶在談分手時,過去愛所創造的愉快經驗都還在記憶中,只是目前被一些不好的感受所蒙蔽,像事件帶來的創傷和不信任引起的負向情緒,加上彼此互動習慣以批評、指責的語言溝通模式,出口成傷,造成關係更緊張,這樣又增加彼此的不爽度,開始了「惡」的循環,讓伴侶離情感復原之路越來越遠,挺不過的就以離婚、分手收場。

但別以為這樣分了就結束,還記得上段說的嗎?受害者標籤若又再次貼上(社會對這種事件的看法也多是如此,才會更加強受害者角色的悲慘程度),其結果就是許多人在情感受創後,開始過著不平衡、不健康的獨身生活,這裡指的是,仍想/渴望有愛情、有伴侶陪、想要有情慾的親密碰觸與心靈/精神的寄託,但始終覺得找不到、遇不到或是口是心非的說自己過的很開心,其實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就別想擁有情感穩定之後有愛和歸屬的感受,為生活帶來真正的自在、舒服和安全感了。

展開的善循環

伴侶相處一般都有所謂的爭執與爭吵,先撇除重大意外事件造成的急性反應(對突發事件產生焦慮或憂鬱的心理壓力狀態)和身心疾病(如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或劇中的思覺失調症)的影響,造成溝通和相處障礙之外,我想透過調整溝通模式,是可以為緊張的伴侶關係帶來緩解,甚至可能扭轉彼此防衛的互動,為『善』的循環,開啟契機呢!

溝通模式可以怎麼改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義鑫性治療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