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臨終到底該不該插管?她伴失智父彌留7天「不吃也不插管」清爽離世…道出最深刻體悟

2019-04-08 15:20

? 人氣

周貞利說,「一路陪著爸爸走到最後,我內心沒有一點遺憾。」爸爸生命末期時開始癲癇、抽筋,腦部的組織、呼吸、體溫調節都已經混亂,他們清楚已經時間到了,就算插管、使用其他維生設備,只是維持一個軀殼,並沒有生命的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周貞利還有另一個體悟,「在病人生命末期的時候,照顧者會比較容易放手;但沒有幫忙照顧的人就會捨不得放手。」

因沒有照顧、陪伴,不了解病程的變化,就會陷入「可能還有機會」的錯覺;也可能因捨不得、自責而誤判情勢,覺得一切還有復元可能,卻反而讓病人受苦。

瀕死身體已不需太多養分,給多反而是負擔

每個病人臨終期的長短和瀕死前的症狀都不一樣,病人可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前,就出現跡象。

瀕死症狀包含疲倦虛弱,慢慢進入無意識狀態、意識改變、吞嚥困難或不吃不喝、肌肉張力喪失腸蠕動變慢,可能大便失禁或便秘、尿量漸少、手腳冰冷、盜汗、瀕死前出現喉嚨發出嘎嘎聲、呼吸型態及心跳改變,可能張口呼吸、呼吸好像在嘆氣等。

高雄榮民總醫院安寧病房主任薛光傑受訪時表示,當病人進入頻死階段而減少進食時,會尊重病人意願決定是否放置鼻胃管。他常提醒家屬,病人的身體到最後階段,已不需要這麼多養分,給多了反而是負擔,「嘴巴吃不下去就不需要勉強」,放鼻胃管雖有餵食方便等優點,但仍會造成鼻孔或喉嚨不適,照護應順其自然。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受訪時表示,近年失智症照護觀念已逐漸翻新。插鼻胃管並非必然,有插跟沒插管對生命長度沒有差異,但生活品質相差甚多。如今愈來愈多重度失智者不會插管,家屬盡量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慢慢餵食,維持進食的尊嚴。

能做到這樣的關鍵,是病人從確診失智到進展為嚴重失智約8到10年,患者和家屬有很多時間討論、學習,及早為將來做準備,有助迎向人生圓滿的尾聲。

責任編輯/趙元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8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