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那些標榜人人發大財的活動,後來怎麼樣了?從美國「財富展」看台灣人最大困境

2019-03-31 09:00

? 人氣

其結果,就是民眾投入「開發成長」優先、「科技專業至上」的迷思,來彌補與逃避缺乏主體性的焦慮以及恐懼。當然,在恐懼之下,期待投降中國,來換取安心賺錢,也是一種可預見的心理反應。至於在獨裁政體之下,是否真的能安心賺錢,恐怕許多民眾也沒有能力去思考,或不願意去思考。就如同上述參加財富展之民眾,應該也沒多少人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處境其實是被剝兩層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樣的模式,也呈現在核能的特性與論述當中。

在美國,為了推廣核電,政府長期以來給與業者種種的補貼、以及責任的免除,1957年的  Price-Anderson法案,規定業者賠償上限:是6000萬美金,國家賠償上限為5億美金,然而當時美國原能會估計一個大型核災造成損失是70億美金。後來美國2007年的修法,將國家賠償核災準備金提高到100億美金 (福島核災損失至少1880億美金,並持續追加中),但國家將擔保電力公司興建核電廠的貸款。

一言以蔽之,即使在美國這種民主市場經濟大國,核電的相關財務風險與核災風險是由國家(全體納稅人)買單,而非金融業者與電力業者自行負責買單。核電業的早期發展也非電力業者遵循市場成本效益機制而選擇核電,而是被政府與核電製造商強迫推銷的結果。

然而當年各國政府與業者推動核電時,無不將之宣傳為富饒與經濟成長的象徵。

在台灣的選舉中或政治爭論中,往往是統獨議題佔據主要位置。但不可因此而誤會說,國家主權議題的爭論是空虛的口號之爭或政客煽動所造成。而是剛好相反,正因為外在國際客觀環境,使台灣無法確定國家主權定位,所導致的國民長期恐懼心理。在如此的長期心理壓力之下,對於那些汲汲營營於歸順中國的民眾,絕不可單純視其為被洗腦、政治狂熱、或被收買,而是他們試圖達成個人同一性的過程 :企圖將外在客觀環境、社會規範、與個人主觀認知三者加以調和。也就是說,他們試圖擺脫恐懼,建立個人的主體性,並將「主體性」放大為「中國主體性」。買辦型的產官學人物則是利用這樣民眾的普遍恐懼心理,來爭奪選票與利益。以此,至少造成了兩種主要後遺症。

(示意圖/圖片由想想論壇提供)
(示意圖/圖片由想想論壇提供)

第一個後遺症,就是混淆「主體性」的概念,如果我沒有看錯,哈伯瑪斯所謂的透過溝通理性追求的「互為主體性」,並不是把一個族群、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視為一個大主體。而是追求在一個理想的公民社會當中,人人有平等溝通社會問題的權利與管道,來進行互相的真誠溝通,取得共識來制定社會規範,來達成外在現實環境、社會規範,與個人主觀認知三者之間的調和。而非官大學問大,也非有錢人跟專家講話比較大聲。如果以這個定義來看,顯然與獨裁中國統一並無法使人獲得真正的主體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