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常居國內女性癌症首位,而乳房也是女性重要的性徵,手術時除了考慮切除癌細胞,也要顧及術後乳房的重建。53歲張女士半個月前接受乳房攝影,發現右側有瀰漫性微小鈣化點,病理診斷為乳管原位癌,並無淋巴轉移,但仍須進行右乳全切除手術。所幸主治醫師張健輝是國內首屆「乳房手術暨重建外科專科醫師」,故張女士僅須經歷1次手術,便可完成病兆切除及乳房重建,術後兩日出院。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健輝表示,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乳癌患者中有1/4屬於原位癌,指癌細胞仍侷限在乳管內,未侵犯周圍組織,惡性度較其他乳癌低,但仍是乳癌進展初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病程可能快速惡化並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如骨骼、肝臟、肺部及腦部等,將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並降低患者的存活率,不可輕忽。
手術是根治乳癌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主要目的是將腫瘤完全切除,以減少癌細胞擴散和復發可能。過去執行乳房手術,醫師大多注重腫瘤切除,對病人外觀的考量較少;直到後來重建技術的發展,才有了乳房重建的機會,並且通常是在切除後,再由整形外科醫師接手進行第二階段的義乳手術。
然而這種分為兩次手術的方式,會對患者帶來不小的身心影響,首先可能陷入對自我形象的不自信,同時帶來額外的身體創傷。此外,由於切除手術與重建手術由不同科別醫師負責,若缺乏足夠的協調與溝通,也可能導致重建效果不如預期。

因此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成立,並於2024年新設「乳房手術暨重建外科專科醫師」證照考試,張健輝醫師於今年(2025)3月順利取得第一屆專科資格,不需要跨科執行,即可獨立完成切除與立即重建。
張健輝醫師表示:「同一個醫師能掌握腫瘤切除與乳房重建的優點在於能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美觀度,包括切除範圍的調整、兩側乳房的對稱等等。這對患者而言,既強化對醫師的信賴感,也促進其生活品質與自我認同。」
目前乳癌腫瘤切除及重建的術式選擇,主要視病人腫瘤大小及轉移程度進行評估,以異體移植手術來說,醫師取得重建專科資格後即可自主執行;而自體移植則因需要精細的顯微血管吻合技術,所以仍採取與整形外科合作的模式進行。
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是提高乳癌治癒率的關鍵。張健輝醫師呼籲,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族群,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檢查。若發現異常變化,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根據病灶大小、位置及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相關報導:
萬芳醫院神經外科成功搶救重度腦傷病人 多科整合協助恢復日常功能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