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岳南專訪》從考古探紀實到民初大師 文人足跡在他筆下穿越亂世「南渡北歸」

2019-02-20 08:00

? 人氣

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民初大師的足跡,全在作家岳南筆下,於烽火間穿越千山萬水,在將近百年後來到世人眼前。(甘岱民攝)

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民初大師的足跡,全在作家岳南筆下,於烽火間穿越千山萬水,在將近百年後來到世人眼前。(甘岱民攝)

滾滾長江的源頭、四川群山裡,一座小鎮靜靜棲身江畔,小鎮是小地方,卻有個響亮的稱號,「萬里長江第一古鎮」,在超過千年歷史的巷弄間,時光彷彿隨著霧氣一同被鎖住,清代的木屋、宮廟仍在,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民初大師的足跡也在,並全在作家岳南筆下,於烽火間穿越千山萬水,在將近百年後來到世人眼前;長江源頭,也是岳南創作的轉捩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中國因《盜墓筆記》掀起盜墓熱之前,早有人將考古、陵墓等看似枯燥的學術研究,化為高潮迭宕的文學鉅作;來自山東的岳南,在中國作家富豪榜榜上有名,過去他用考古紀實當創作主軸,《風雪定陵》寫明代萬曆帝陵寢、《萬世法門》寫法門寺佛骨、《復活的軍團》寫秦皇陵,總計有11部小說,後來他筆鋒一轉,《南渡北歸》寫起清末民初,亂世烽火下的大師學人身影,被譽為「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歷史巨作」,火熱得在台灣也售出百萬佳績。

從考古故事,到民國大師,岳南創作視野的轉變,正是始於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民初大師的聚集地,也是他創作轉變的起點

李莊自古便有住民,建鎮則始於明代,看似尋常的江畔小城,在不平凡的時代別具意義;八年抗戰期間,國民黨山河淪陷,位在戰線大後方的李莊,成為中研院、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等學術機構,躲避戰火的庇護所,也讓傅斯年、李濟、董作賓、夏鼐、梁思成、林徽因等知識精英一度聚集於此。

20190219 uploaded-民初文人,西南聯大期間。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吳有訓、梁從誡。(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位在戰線大後方的李莊,成為中研院、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等學術機構,躲避戰火的庇護所。圖為西南聯大期間,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吳有訓、梁從誡。(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003年時,岳南正巧到四川的三星堆遺址取材,結束行程後,坐在成都街口的露天茶館歇腳,熱茶喝著,李莊兩個字突然竄入腦海,「像上帝在我腦門上敲一樣,我要到李莊看一下。」

岳南談到,《風雪定陵》中的考古隊長趙其昌,是閻艾儒的學生,閻當年與夏鼐是一塊的,而夏鼐則是李濟、傅斯年的學生,過去20年來,他寫過十幾個考古學者當主角,「他們的始祖就是民國這批人,這些人在抗戰時期,在李莊待了6年。」於是過去20年來,李莊兩個字不斷浮現在他眼前,如今千里迢迢來到四川,豈有道理不去?

岳南行動力十足,第二天,便出發到如今位在宜賓市的李莊,在那裡,他見到了開闊的栗峰山莊。此地又名板栗坳,過去當家的家族姓張,在清代是當地名流,在此自己打造槍砲、鑄錢,莊裡的牆是中空的,屯滿了冷兵器,過去太平天國之亂,張家曾聚集過一萬人響應,後來曾國藩平亂後,敗逃的人們才回到莊裡,把兵器收回牆內。

另一頭,岳南還找到當年的大師故居。其中,傅斯年的故居仍然安在,茶壺、床鋪都好端端地,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儘管稍有斑駁,還是留存完整,讓岳南大嘆:「歷史遺跡完好無缺!」

20190219 uploaded-位於今中國四川宜賓市的李莊古鎮。圖為李莊鎮蓆子巷。(取自本本一世@維基百科/CC BY-SA 4.0)
彼時的李莊,還不是如今的旅遊勝地,岳南成了唯一一位旅客,在那裡完成《李莊往事》。圖為位於今中國四川宜賓市的李莊鎮蓆子巷。(資料照,取自本本一世@維基百科/CC BY-SA 4.0)

彼時的李莊,還不是如今的旅遊勝地,岳南成了唯一一位旅客,鎮上當然沒有旅館,他只能將就起來,住在一座豬隻配種場的房間裡,在那裡完成《李莊往事》,一路筆耕至今,竟讓李莊1年的旅客達到1700萬人次,「 我寫之前,沒人知道李莊,很多人看完書之後,就想會去這地方看看。」

李莊只是開端,他再花8年寫亂世下文人的南渡與北歸

《李莊往事》(註:台灣增訂版書名為《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歷程》)只是個開端,岳南意猶未盡,但這回他的野心更大,不只李莊,他把北大、清華、南開3間百年老校組成的西南聯大,一起拉進故事裡,耗費8年心力寫就巔峰之作《南渡北歸》。

《南渡北歸》一書,寫亂世下學者、文人的兩次南渡與北歸,第一次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山河淪陷後,人們往四川、貴州、雲南遷徙,抗戰勝利後,又回到以南京為中心的國民政府領地;第二次是國共內戰爆發後,一批人跟著毛澤東從南京到北平,一批人從南京往南走,渡過海峽來到台灣。

20190219 uploaded-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清華大學 清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不只李莊,岳南也把北大、清華、南開3間百年老校組成的西南聯大,一起拉進故事裡,耗費8年心力寫就巔峰之作《南渡北歸》。(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留在中國故土的人當然希望活下來,但岳南說,這些人後來還是遭到共產黨追殺,被一網打盡,這就是《南渡北歸》的傷痛,他們在抗日戰爭的刺刀炮火之下活過來,戰爭結束後,這些人卻被弄死,「最慘烈就在這裡,度過千山萬水,沒死於敵人屠刀之下,卻死於自己人。」

綜觀這段歷史,岳南直嘆,「走的才是對的!」他認為,留下來的人,本性上是不想動,就是覺得可以等等看、再等等看,更覺得自己只是個教書的,也沒參加什麼黨派,沒想到竟遭遇這樣的下場,「當然傅斯年、李濟這些清醒的人就走了,沒什麼好遲疑的。」

岳南解釋「再無大師」:學問之前有兩個字,就是自由

戰火硝煙四起間,岳南不只寫一代大師們的身影,更定下「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的基調,對此他則直言,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師雲集的時刻,第一次是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第二就是晚清民國,千百年歷史來,就這兩次。

但為何如今再無大師?晚清民初,又何以冠蓋雲集?岳南認為,當時四書五經這些國學的傳統都還在,另一方面,外部也放開了,這些學過扎實國學知識的人,在此環境之中,中、西學碰撞,就擦出火花,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科學、學術,以中國來說都是草創,豐沛的活力,因而造就一代輝煌。

岳南並解釋,再無大師,在中國方面是碰上文革,不僅沒有言論自由,許多東西也都遭到抹除,要重頭來過;而在台灣方面,儘管有傅斯年等人到來,但都是一個支線,「像現在你清華大學懂的東西,已經比牛頓、愛因斯坦多了,但他不能跟愛因斯坦、牛頓抗衡,原因是他是個樹木(主幹),你只是分枝,分枝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膩,就只是在一個小圈圈紮根。」

20190216-中國作家岳南專訪。(甘岱民攝)
戰火硝煙四起間,岳南不只寫一代大師們的身影,更定下「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的基調。(甘岱民攝)

聊及於此,岳南不禁感嘆,「所有東西在學問之前,它有兩個字,就是自由」,因為學問是創造的,既然是創造的,必然要有自由,若沒有自由,就只會變成流水般的生產線,「創造就要自由,這是毫無疑問、千古不破的定律,那個年代特別強調自由,今年也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他們當時強調就是自由民主,這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

而放眼未來,岳南則說,未來有可能有大師,但還得等幾十年,台灣在實驗室、設備等物質條件上,比中國還好一點,若能達到美國的水平,這樣就可以在國內做學問,不用依靠美國了。

《大學與大師》限量簽名套書-立體書封。
《大學與大師》限量簽名套書立體書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