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故鄉,不識故鄉》敘利亞內戰5週年下的「戰爭兒童」群像

2016-03-15 16:21

? 人氣

在馬其頓臨時安頓的敘利亞難民兒童。(美聯社)

在馬其頓臨時安頓的敘利亞難民兒童。(美聯社)

3月15日是敘利亞內戰5週年,這場戰爭不僅造成47萬人喪命,讓文化古國敘利亞受創極深,也讓「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等恐怖組織見縫插針,以至於上千萬人流離失所,使鄰近各國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形成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難民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救難人員正在協助一名敘利亞難民(美聯社)
救難人員正在協助一名敘利亞難民(美聯社)

在逃難時,許多父母帶著子女遠走他鄉,更有不少兒童是在途中或在難民營裡呱呱墜地,成為「戰爭兒童」。對他們來說,成為難民並不是選項,而是為了生存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這些小孩是戰爭中最無辜卻也最無聲的一群人,就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那段被摧毀的童年到底長什麼樣子。

「戰爭兒童」:生於戰爭 長於戰亂

根據《美聯社》(AP)報導,敘利亞內戰所造成的「戰爭兒童」多半散佈於鄰近的黎巴嫩、喬丹、土耳其、伊拉克與希臘,許多小孩在戰爭期間出生,除了父母親口中的美好回憶之外,對故國的印象只剩下烽火。

薇妲(Winda Farman Haji)出生在敘利亞東北方的小鎮中,父親是一名貨車司機,有一位8歲的哥哥和2歲的妹妹。內戰初期,薇妲還在襁褓之中,並沒有感覺到家裡氣氛有什麼改變,只是覺得爸爸的臉一天比一天沈重。

那一天,薇妲的爸爸急急忙忙走進家門,眼中泛淚地說大家必須盡快找個安全的地方,最好離家裡越遠越好。後來薇妲才知道,叔叔在「伊斯蘭國」的入侵行動中不幸身亡,全家人只好逃到伊拉克北邊的伊比爾(Irbil)難民營。

5歲的薇妲。(美聯社)
5歲的薇妲。(美聯社)

如今薇妲正好5歲,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到難民營的幼稚園與朋友玩,老師發現她對畫畫十分有興趣,這讓薇妲好開心,但她卻怎麼也畫不出爸爸心目中故鄉的樣子。

薇妲與她的玩伴。(美聯社)
薇妲與她的玩伴。(美聯社)

與薇妲遭遇相仿的,是在阿勒波省(Aleppo)的雅絲邁(Yasmine Abdulkarim)。雅斯邁一家以務農為生,當「伊斯蘭國」軍隊開進城市時,雅絲邁的父母就察覺到事情有異,連夜逃往黎巴嫩境內的難民營,而雅斯邁也是在難民營中降生。

然而,雅絲邁並沒有像薇妲那麼幸運,能夠進到學校讀書,黎巴嫩的地方學校名額僧多粥少,雅絲邁只能跟在父母身邊,幫忙照顧年幼的弟妹。

雅絲敏。(美聯社)
雅絲邁。(美聯社)

在難民營出生的雅斯邁對故鄉沒有什麼印象,只能從長輩們的聊天內容探知一二,這讓雅斯邁的母親十分難過。「一旦戰爭平息,我就要帶雅斯邁回到敘利亞,回到那個理應是他成長茁壯的地方,即便要耗上好幾年,我也要讓雅斯邁像愛我們一樣愛著故鄉。」雅斯邁的媽媽說。

內戰不息 故鄉難歸

敘利亞內戰源於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原先是不滿阿塞德政權的民眾示威遊行,後來轉變成大規模衝突,到了3月15日,政府軍與反政府勢力將事件演化成武裝衝突,開啟內戰序幕,瞬間席捲敘利亞全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