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國寶外交借日本顏真卿真跡,台灣碎了強國人玻璃心

2019-01-25 17:00

? 人氣

故宮將顏真卿墨寶借給日本,引發中國網民群起「崩潰」。(潘彥瑞攝)

故宮將顏真卿墨寶借給日本,引發中國網民群起「崩潰」。(潘彥瑞攝)

台灣故宮把顏真卿墨寶《祭侄文稿》,借東京博物館展出,在兩岸間炸開了鍋。很多人連拿筆寫字都懶,平常跟書法距離遙遠,不過這次《祭姪文稿》出借四十天,台灣政府卻被罵成像敗家子賤賣祖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寶外交挨批,理由包山包海

網友開罵的說詞五花八門,有說寶物秀一次傷一次,好像珍品應該不見天日;有說去日本舟車勞頓易受損,但名嘴黃智賢又主張文稿應該「回到北京」,好像去對岸就不用跋山涉水;有說東京博物館沒有防護可以隨便拍照,但日本文物保存水準世界一流,東博又是日本國家博物館之最,天皇的藏品也交給它保管,看不出人家千辛萬苦借顏真卿大作,目的是要糟蹋它,再搞砸自己招牌;還有的嫌人忘恩負義,說台灣故宮在簡介裡出現的字體很小……,理由包山包海。

撥開口水,先冷靜看一下東博的展出內容。這次總共有一七七件展品,來自台灣故宮、香港中文大學、京都、奈良國立博物館、日本宮內廳、三井美術館等許多單位,主辦方大費周章借來蘇東坡、歐陽詢、顏真卿、懷素、褚遂良墨寶,以及據說曾經失蹤百年的傳奇作品《五馬圖》。

這麼多重量級代表作,是為鋪陳一個脈絡:中國書法從唐朝褚遂良開始,到顏真卿的融合與突破。展覽以書法為主角,依時空架構六大區塊,包含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書法、顏真卿的作品、他對宋朝的影響、唐朝書法對日本至今的影響等。

東京博物館費盡心思,向日本人介紹中華(包含兩岸)文化的美好與軟實力,看到這裡還有人覺得顏真卿文稿去日本,是因為「蔡政府媚日」或名嘴說的「喪權辱國」嗎?

換個角度,難道中國不曾出借國寶到日本交流?宋朝時期的藝術代表作《清明上河圖》,知名度應該超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二○一二年北京故宮把這件鎮館之寶借給日本,展覽單位正是東京國立博物館。

從外公借到外孫終於成功

那一次,所謂千年骨董出國展一次傷一次、博物館沒保護、喪權辱國等問題都不存在。而當時展覽目的是為「慶祝中日邦交四十周年」,大中國以政治名義搬國寶秀給「小日本」看,算不算是一種「媚日」呢?

中國鷹派媒體跟台灣名嘴們批評的角度出神入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用意,是反對台灣故宮藏品去日本展出,反對台灣跟日本親近友好。反對台日關係的目的,名嘴已經說破,對岸《環球時報》也高調讚許「寧可國寶回到北京」。台灣故宮寶物只有「回到」北京不會被批評,台灣只有「回到」中國沒有問題。

其實台灣寶物能不能出國,卡住的關鍵是對方有沒有「文物免扣押」的法律保證。這是顧慮萬一國寶到了海外,遭受中國提告突襲,結果真的「被回到」北京,沒人擔待得起。故宮文物至今去不了中國,也是因為中國不保證東西能回台北,跟藍綠馬蔡誰執政沒有關係。北京看到台灣國寶趴趴走,就是心裡不舒服;不能去中國「團圓」的國寶又去日本,更加惱火。

不過,日本也等了超過半世紀,才盼到台灣國寶去登台。據說第一個開口想借展的人,剛好是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當時台、日兩國還有正式邦交,我們一樣不點頭。一直到日本通過《海外美術品公開促進法》,裡面有「免扣押」保障條款,一四年故宮的翠玉白菜總算去東博,轟動一時。

「巧合」的是,那次也有爭議。六月二十四日翠玉白菜開展,本來規畫第一夫人周美青專程剪綵亮相,拓展台灣國際能見度。但開幕前,台灣突然質疑宣傳品沒幫故宮加上「國立」兩字,馬政府認為日方有意矮化,大動作取消周美青出訪。台日規畫多年,對接開會無數次的重大展覽,怎麼會到剪綵前幾天才突然發現「少了國立」?答案也在中國,因為展覽隔天二十五日,史上第一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

怕搶張志軍風光,周美青取消赴日

本來中國就不希望台灣在國際曝光。想像如果周美青順利成行,當周電視畫面將是總統夫人在東京,跟日本政要寒暄笑咪咪,肯定蓋掉張志軍走訪台灣的「歷史性新聞」。對馬政府來說,台日中三角關係裡,中國才是主角,於是迅速拋出「國立爭議」質疑日方、第一夫人取消出訪「捍衛尊嚴」,北京才有相對「被尊重」的感受。

從翠玉白菜到顏真卿書法,幾乎可以預期每一次故宮國寶去日本展示台灣軟實力,不管是紙、是玉、還是金銀銅鐵,應該都會被抗議。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