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鴻專文:重新學習民主的意涵

2016-02-29 06:35

? 人氣

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與「飛鄉」紀念碑,也是余杰來台探索的民主景點之一。(Bunnyman17 /維基百科)

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與「飛鄉」紀念碑,也是余杰來台探索的民主景點之一。(Bunnyman17 /維基百科)

余杰曾以《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按圖索驥台灣民主的經典事蹟,從賴和、胡適、傅斯年、殷海光,到蔡瑞月、林義雄、陳文成、鄭南榕……。身為流亡海外的中國知識份子,余杰注目台灣的異議人士,自有一份同理心,更別具宏觀的知性慧眼。他的書寫不僅於現場一手訪談,也旁徵博引相關文史資料,佐以中外抗爭者作為鏡照,更和當下台灣的民主進行式互相輝映。可以說是一本既有歷史教育意義、又兼具實用效果的文化導遊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隔不過一年,余杰端出的第二卷《台灣民主地圖》又令我嘆服。這一本選擇的二十五個「景點」更別出心裁,顯示作者的史識與洞見。不但時間跨度更廣,從日治時期以迄當前,而且深入地方,從事細節的考掘、史實的耙梳、議題的辯證,並不吝直指台灣文化治理的疏略與盲點。第一卷的景點我去過的未及一半,第二卷則連三分之一都不足。不但有些深具歷史意涵的地標,我聞所未聞,而且更慚愧的是,即令是我以為相當熟悉的永康街、龍山寺、圓山大飯店,亦未曾意識到它們在台灣民主發展上佔據的重要位置,則即使日日經過又如何?來自專制國度的余杰,對台灣的民主成果如此珍視,給了我們醍醐灌頂的提醒:即使已解嚴近三十年,黨國洗腦教育的陰影仍蒙蔽著台灣民眾的認知。一個健康的未來台灣需要的,初不止是被黑箱微調的課綱需要撥亂反正,而是整個教育軸心必須重新校準,教育內容也應重新洗牌。余杰的著作,堪為我們重啟學習的開始。

文萌樓內部。(資料照/余志偉攝)
文萌樓也是余杰新作關切的一部份。圖為文萌樓內部。(資料照/余志偉攝)

余杰書寫日治時期的典範人物蔣渭水、吳濁流、林獻堂,也寫當代的羅文嘉、陳歆怡;寫叱吒政壇的余登發、陳定南,更寫升斗小民的負隅抗爭與積累經營。他特別關注沉埋在歷史罅隙當中的事件,如透過高雄的戰爭與和平紀念館,探究台籍士兵如何經歷日兵、國軍、解放軍士兵以及美軍戰俘、反共義士等多種身份的轉換;透過鳳山招待所,挖掘蔣介石對海軍的大規模整肅;透過旗津的勞動女性紀念公園,講述一次沉船事故背後勞動女性如何成為經濟起飛的犧牲品。他更關注公民的自發性抗爭,如文萌樓的公娼自救行動、永康社區的護樹救公園行動、後勁的反五輕行動……,許多還在現在進行式。我發現他最關心的,是這些事件與行動當中,一些個人意志發揮的力量。如永康街的台灣歷史文物咖啡館「秋惠文庫」的創建者林於昉醫師,以自焚抗議戰爭與和平紀念館更名的台籍老兵許昭榮,在戒嚴年代捍衛校園言論自由的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余杰以小說家的筆法,動人地再現了一個個場景,讓讀者神遊於歷史與當下現場,認識這些真實的靈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