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奇觀點:全球寬鬆貨幣政策邁向窮途末路?

2016-02-19 06:20

? 人氣

美國股市靠寬鬆貨幣政策支撐已久,但對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卻顯然有其極限。(資料照片,美聯社)

美國股市靠寬鬆貨幣政策支撐已久,但對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卻顯然有其極限。(資料照片,美聯社)

歐洲央行在去年12月宣布擴大量化寬鬆的購債計畫,卻因為規模不如市場預期,造成歐元反彈以及歐股下挫。日本央行也在今年1月首次推出負利率政策,但日幣貶值幾天後,在全球股市大跌的情況下,日幣隨即成為避險貨幣而大幅升值,也推動日股急跌。兩大央行在寬鬆貨幣政策上的激情演出,卻不被市場所認同。至於美國與中國,雖然沒有實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但仍維持寬鬆的貨幣環境。然而,中國經濟成長持續放緩,美國則陷入升息與否的困境。從這些跡象便可看出,寬鬆貨幣政策的魔力正在逐漸消失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謂寬鬆貨幣政策

所謂寬鬆貨幣政策是指運用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率,以及透過公開市場購買債券等手段,營造低息而充足的資金環境。以邏輯推論,對於企業來說,較低成本且容易取得的資金,增加企業投資或擴張的意願。對於民眾來說,存款利率下降、政府做多,也增加消費的意願。對於投資者來說,固定收益的利率變低,股票投資的吸引力就相對提升,而且資金來源充沛,借款成本低廉,投資者使用槓桿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對於政府來說,寬鬆貨幣政策可以降低發債的成本,如果產生通貨膨脹,還可以不知不覺地收取通貨膨脹稅。除此之外,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還可因為貨幣貶值獲得出口上的優勢。既然寬鬆貨幣政策有這麼多的好處,為什麼結果還會窮途末路呢?

解讀GDP與股市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的作者科斯托蘭尼曾生動地描述經濟和證券市場的關係,他形容一個男子帶著狗散步,狗隨著主人走,有時向前跑,有時又折回來,但最終會一起抵達目的地。男子走了一公里,但是狗卻走了四公里。在這個比喻中,男子就是經濟,狗則是證券市場。

現今全球股市大幅波動,也是對於經濟成長不確定的反應。以衡量經濟成長的指標GDP來看,GDP是由政府支出、投資、消費和淨出口所構成。過去經濟成長的兩大龍頭是中國和美國,中國靠著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經濟,美國則靠消費來維持成長。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主要國家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但全球經濟仍然進入低成長的時代。經過數年的財政擴張,各國政府債台高築,現在難以再用政府支出來刺激經濟。中國在面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積極轉型以內需消費來帶動經濟成長,但短期內難見成效。美國經濟恢復穩健,兼以產業不斷創新,但全球大環境不佳,美國也難獨善其身。總體觀之,全球的GDP在經濟放緩、貿易疲弱,政府無力擴大支出,又無法大舉吸引投資的情況下,GDP的成長似乎只能倚賴消費。然而弔詭的是,消費成長需要倚賴民眾看好經濟前景。在GDP成長不確定的情況下,全球股市的震盪就在所難免了!

寬鬆貨幣政策 VS 流動性陷阱

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曾提出「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內容是指貨幣政策無法刺激經濟的情況。也就是說,面對總需求不振或是通貨緊縮的情況時,無論利率再低 或貨幣供給再增加,都無法使銀行從事貸款、企業增加投資和民眾進行消費。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各國以降息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因應,但不可忽略的是,政策的成功主要還有財政政策的支援。近年來,在財政擴張縮手以及各國沒有積極轉型的情況下,寬鬆貨幣政策越來越無法獨撐大局。在GDP成長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不敢隨意借錢投資,民眾也不敢積極消費,各國又難以靠貿易推動增長,這便造就寬鬆貨幣政策逐漸失效的背景。

調整結構和加速轉型才是硬道理

GDP要能持續成長,就要靠政府支出、投資、消費和淨出口來驅動。政府支出需要考量債務水平,不可隨意透支舉債,所以財政政策要有所節制。貨幣政策也是因應景氣來調節經濟之用,並非主要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如何在GDP中做結構性的調整,找出拉動成長的組合,以及透過產業的轉型來配合,才是每個國家要去認真思考的問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像是手術過程中的麻藥,可以令手術順利進行以及消除病患的痛苦,而非用來當作主要的治療方式。一昧地倚賴麻藥來拖延治療,卻不重視真正的病徵來對症下藥,結果不用等到麻藥用盡,恐怕病患早已支撐不住了!

*作者為經濟小說作者,曾出版《肯恩斯城邦:穿越時空的經濟學之旅》,2000年開始投身於金融界,曾任職美林私人銀行,擔任首席副總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睿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