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舌詮釋美國建國 嘻哈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葛萊美大出風頭

2016-02-17 18:18

? 人氣

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獲得葛萊美最佳音樂劇專輯獎(美聯社)

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獲得葛萊美最佳音樂劇專輯獎(美聯社)

15日順利拿下第58屆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最佳音樂劇專輯獎(Best Musical Theater Album)的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成員,透過轉播表演擄獲了新一群流行樂聽眾的心。推特上頓時湧現許多期望進劇院一睹完整風采的用戶。Google Trends數據也顯示,在表演期間,「誰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搜尋次數瞬間增加到4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正在美國紐約理查羅傑斯劇院(Richard Rodgers Theatre)上演的熱門劇碼《漢密爾頓》(Hamilton),15日透過遠距轉播,成為第一齣登上葛萊美獎表演序列的百老匯音樂劇。飾演主角漢密爾頓的演員米藍達(Lin-Manuel Miranda)隨後也以饒舌的方式發表得獎感言;在2008年以《In the Heights》接受東尼獎(Tony Awards)時,他也以饒舌方式發表感言。

自2015年8月登上百老匯的《漢密爾頓》不僅獲得劇評界肯定,也獲得商業性的成功,目前處於一票難求的盛況。百老匯首演卡司原聲帶(Original Broadway Cast Recording)成為第一張登上美國告示牌饒舌專輯榜首位的百老匯原聲帶。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女兒們也曾是座上賓。劇院直到2016年秋天的票都已售盡,在葛萊美風光登場後,可預期戲票將會更難取得。

融合多元文化的「美國音樂劇」

講述美國年輕開國元勛(Founding Fathers)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生平故事的《漢密爾頓》,自稱為「美國音樂劇」是有其原因的。這部作品融合饒舌、嘻哈、節奏藍調與經典百老匯歌劇風格,起用多元種族及文化背景的演員,再現了美國建國歷程中一段從底層爬上高位的故事,更可能重新定義美國音樂劇的風貌。

《紐約時報》(NYT)劇評布蘭特利(Ben Brantley)形容,《漢密爾頓》可能是值得「抵押房產與孩子」換得戲票的劇作,尤其是那些想看見美國音樂劇與時俱進的觀眾們。而讓《漢密爾頓》感覺如此現代的主要原因,在於它主打嘻哈與饒舌曲風。

與搖滾樂相比,嘻哈樂是相對較新潮的樂種,且這種曲風原本就以富有情感的敘事能力著稱。在歌詞中,演員們混用當代街頭俚語與政治文件中的正式用詞。當殖民地人民在饒舌歌曲中抨擊英國暴政時,觀眾很容易聯想到當代饒舌歌曲中對社會實況的不滿。

一個獨立運作的殖民地/但英國不停對我們放屁/徵稅徵個不停/喬治國王開支揮霍/他不會放過我們/這個世紀以內/就會爆發革命-〈My Shot〉

劇中的政治辯論,則以饒舌戰(battle rap)的方式呈現;這也反映了美國的兩黨制。饒舌戰通常指一種自由風格的現場饒舌表演,由參戰的兩方歌手輪流演出,饒舌技巧及歌詞內容是取勝的主要關鍵。

在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主持的舞台上,漢密爾頓2度在「內閣饒舌戰」(Cabinet Battles)中對上政敵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第2戰辯論是否投入法國戰爭時,傑佛遜甚至引用了知名饒舌歌手「聲名狼藉先生」(Notorious B.I.G.)在〈Juicy〉中的一句「如果你不知道,現在你知了」(if ya don't know, now ya know)。

力爭上游的移民形象

漢密爾頓出身於加勒比海的英屬殖民地,身為孤兒與移民的他是劇中的英雄人物。他努力從貧困背景邁向成就,投身美國獨立戰爭,成為美國第一位財政部長(也是現今10元美鈔上的頭像)。這與許多饒舌樂手從社會下層階級力爭上游的歷程有所雷同之處。

劇評布蘭特利描述,正如劇中漢密爾頓多次唱出的歌詞:「嘿,我就像是我的國家,我年輕、飢渴且充滿鬥志,我不會放棄放手一搏的機會。」(Hey, yo, I’m just like my country, I’m young, scrappy and hungry, and 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這種年少輕狂、充滿野心、渴望一展長才並獲得肯定的心態,正是美國年輕嘻哈樂手一直以來在作品中呈現的形象。

跨曲風、跨種族的多元融合

嘻哈元素可能是《漢密爾頓》最出風頭的賣點,但不是唯一值得注意的成功之處。全劇也並非從頭饒舌到尾。《村聲》(Village Voice)劇評索羅斯基(Alexis Soloski)稱讚主角及主要詞曲創作者、36歲的美國歌手米藍達成功融合多種樂種,有如「活生生的iPod Shuffle」。

例如,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獻唱的〈You'll Be Back〉,便帶有60年代分手情歌與英式諷刺的情調:你說/我的愛你負擔不起/你的淚水/滴進你扔入海裡的茶中/為何悲傷?你離開時/我們說好要繼續在一起/不要忘記/雖然分隔兩地/我還是你的。

演員卡司更大量起用非白人的演員,包括非裔、亞裔、及拉丁美洲裔演員,白人演員相對佔據少數。喬治‧華盛頓、湯瑪斯‧傑佛遜、阿龍‧伯爾(Aaron Burr)的演員皆非白人。漢密爾頓的妻子艾莉莎(Elizabeth Schuyler Hamilton)由具有中國血統的菲莉帕蘇(Phillipa Soo)飾演,她的姊姊安潔麗卡(Angelica)則是黑人演員芮妮古思貝瑞(Renée Elise Goldsberry)飾演。

《漢密爾頓》演員陣容(取自官方網站)
《漢密爾頓》演員陣容(取自官方網站)

《漢密爾頓》的演員列表,幾乎讓人忘記百老匯傳統上是由白人演員支配的。「我們的卡司與美國現在的面貌相符,這確實是有意的選擇。」米藍達描述,「這是一種讓你暫時放下對開國元勛們的文化包袱,進入故事的方式。」

橫跨200餘年的社會議題

做為一部歷史劇,《漢密爾頓》具有很高的娛樂性,但並未犧牲與歷史的貼合性、及反映社會的能力。這是美國在18世紀的故事,但許多主題與今日社會仍然相關。關於政府權力、移民價值、涉入他國事務程度的討論,在現前的總統辯論中也見得到。

《紐約客》(New Yorker)編輯雷尼克(David Remnick)認為,《漢密爾頓》呈現了美國相當真實的一面,「也以嚴肅的態度面對我們的歷史。」啟發此劇的漢密爾頓傳記作者、歷史學家徹諾(Ron Chernow)也認為劇作對漢密爾頓提供了一個具有說服力且「相當內在的觀察」。

《漢密爾頓》是一個關於年輕的反叛分子,如何領導且形塑美國革命時期的故事。在舞台之外,它也掀起了百老匯的革命。它成功地吸引了原本認為自己對音樂劇(或歷史劇)沒有興趣的觀眾,更擄獲年輕世代的心。它也證明了,幾乎全非白人的演員陣容並未阻止它獲得廣大的商業成功。我們或許也可以開始期待,將有更多新型態的音樂及演員組合加入百老匯劇場的「白色大道」(Great White Way)。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