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超人類誕生到星際旅行:人類未來三部曲-《離開太陽系》選摘

2019-01-22 05:10

? 人氣

有一天,人類說不定會成立一座「靈魂圖書館」。屆時我們可能不再需要閱讀邱吉爾的著作,而是與他交談。我們會和一尊投射影像對話,而這尊投影有邱吉爾的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和語調變化。這份數位紀錄能讀取他的生平、作品、政治觀點、宗教信仰和私人事務,故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感覺都像在和他本人對話。我個人倒是想和愛因斯坦來一場這樣的對話,聊聊相對論。將來有一天,你的曾曾曾孫可能也能同你說上兩句。這也是數位永生的一種形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這真的是「你」嗎?充其量只是擁有你的習慣癖好和生平細節的一座機器,或電腦模擬產物。反對這項科技的人會說:靈魂是不能化約成資訊記號的。

大腦、專利、智慧、科技。(圖/Pixabay)
倘若有一天科技複製了大腦,會是怎麼樣呢?(示意圖/Pixabay)

但是倘若有一天,科技能藉由神經元對神經元、一點一滴複製你的大腦,保存你所有的記憶和感受,屆時會發生什麼事?繼「靈魂圖書館」,數位不朽技術的下一步是「人腦聯結體計畫」(Human Connection Project,HCP),這個充滿企圖心的計畫打算將人類大腦全面數位化。

Thinking Machines創始人丹尼爾.希爾斯(Daniel Hills)曾言:「我跟其他人一樣喜愛我的身體。但如果能活到兩百歲,而代價是換上一副矽製軀殼,那我願意。」

心智數位化的兩種方法

關於人腦數位化,目前其實有兩套截然不同的做法。其一是瑞士的「人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該計畫打算寫出一套電腦程式,不藉由神經元、而是透過電晶體模擬人類大腦的一切基本特徵。截至目前為止,該程式已經能模擬小鼠和兔子為時數分鐘的「思考過程」。這項計畫的目標是造出一台能像人類一樣理智交談的電腦。計畫主持人亨利.馬克朗(Heney Markram)表示,「如果我們的做法正確,這台電腦應該會說話、有相當程度的智力,行為表現也會非常貼近人類。」

所以前述方法屬於電子式──運用電腦強大的運算能力,利用大量電晶體陣列複製人腦智能。不過,美國正在研究的另一種並行方式是以生物學取代電子學,企圖完整描繪大腦的神經傳導路徑。

這項專案名為「大腦行動」(BRAIN Initiative,全名為「先進革新腦神經科技之人腦研究」[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目標是按細胞逐步解譯人腦的神經架構,終而描繪人腦每一條神經元的傳導路徑。由於人腦粗估有一千億神經元,各神經元至少和上萬神經元相接,要想畫出所有神經元的詳細路徑圖,乍看之下實在希望渺茫。(就算是相對簡單的任務──譬如繪製蚊子的大腦神經圖──如果把數據資料燒製成光碟,光碟片的數量大概可以從地板堆到天花板、塞滿一整個房間。)不過,電腦和機器人倒是可以大大縮減這項乏味、費力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和勞動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