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目送,那些在2015年走下世界舞台的背影

2015-12-31 08:10

? 人氣

新加坡為開國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現任總理李顯龍為父親送行。(美聯社)

新加坡為開國總理李光耀舉行國葬,現任總理李顯龍為父親送行。(美聯社)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歲末年終回顧,總有些我們熟悉、但可能許久未曾經心的名字,以惋惜或驚詫的姿態,出現在國際新聞版面,透過幾張照片或幾段影片,提醒世人緬懷他們留下的生命軌跡,分享他們的美好與深刻。從指揮家到政治家,從文學大師到運動奇才,這些走下舞台的風流人物,每一位都是一部雋永的作品,背影最是讓人不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度見證歷史轉捩點的藝術家──馬殊(Kurt Masur)

12月19日過世,享壽88歲。從1955年到1989年,馬殊在東德古典音樂界的發展有如一部昂揚的樂章,43歲就接掌百年名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但是,1989年10月初,當數萬人走上萊比錫街頭,對共產黨政權發動示威,深具人文情懷的馬殊走下指揮台,扮演穿針引線、化解危機的關鍵角色。如果不是他,萊比錫的馬克思廣場(Karl-Marx-Platz)很可能會變成第二個天安門廣場。

指揮大師庫特.馬殊(Kurt Masur)(美聯社)
指揮大師庫特.馬殊(Kurt Masur)(美聯社)

德國統一之後,馬殊婉拒德國總統大位,繼續耕耘音樂園地,跨海來到美國紐約,以正宗德奧樂風「馴服」桀驁不馴的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2001年9月,馬殊再度站上歷史轉捩點,紐約遭到恐怖攻擊,創鉅痛深,馬殊在最短時間召集紐愛團員,演出布拉姆斯的《德文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再度將音樂的人道精神展露無遺。

MLB最偉大的捕手──貝拉(Yogi Berra)

貝拉(Yogi Berra)(美聯社)
貝拉(Yogi Berra)(美聯社)

9月22日過世,享壽90歲。貝拉效力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紐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19年,10度奪得世界大賽(World Series)冠軍、3度榮膺美國聯盟(AL)最有價值球員(MVP)、連續15季入選明星隊、1972年入選棒球名人堂(Baseball Hall of Fame)。然而,他卻是美國棒球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偉大球員。

貝拉(Yogi Berra)(美聯社)
貝拉(Yogi Berra)(美聯社)

貝拉擁有巨星的實力與成績,卻缺少巨星的儀態與光環,他五短身材,其貌不揚,姿態笨拙,學歷只到8年級,講英語帶著濃厚的義大利腔。當時的體育記者經常將他描繪成一個粗魯不文的笨蛋,甚至形容他長得就像史前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 man)。然而,貝拉是公認美國職棒史上最偉大的捕手,沒有之一。

NBA傳奇中鋒、籃板球大師──馬龍(Moses Marlone)

效力費城七六人時期的摩西.馬龍(Moses Malone,右),中為J博士(Julius Erving)(美聯社)
效力費城七六人時期的摩西.馬龍(Moses Malone,右),中為J博士(Julius Erving)(美聯社)

9月13日過世,享年60歲。年輕一輩的美國職籃(NBA)球迷或許還聽過「郵差」(The Mailman)卡爾.馬龍(Karl Malone),但知道「籃板球大師」(Chairman of the Boards)摩西.馬龍(Moses Marlone)的人恐怕不多。其實他在1994-95年球季退休時,總得分29580分NBA史上第6、總籃板17834史上第3,後來順理成章進入名人堂。

摩西.馬龍(Moses Malone)(美聯社)
摩西.馬龍(Moses Malone)(美聯社)

1994年12月27日,馬龍效力的聖安東尼奧馬刺隊(San Antonio Spurs)主場迎戰夏洛特黃蜂隊(Charlotte Hornets),比賽結束前最後2.4秒,哨聲響起的同時,馬龍從後場罰球線附近單手拋射,畫出一道壯觀的弧線,投進一顆80呎(24公尺)的超大號壓哨3分球。那是馬龍一生最後一場比賽,最後一顆進球。

半夜鬼上床!驚聲尖叫!──恐怖片大師威斯克瑞文(Wes Craven)

8月30日過世,享壽76歲。威斯克瑞文出身基督教浸信會(Baptist)家庭,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哲學碩士,曾經在大學教過書,但他1970年代初期投身電影圈時,卻是以拍攝色情片起家,還參與經典色情片《深喉嚨》(Deep Throat)的製作。

美國恐怖片大導演威斯克瑞文(Wes Craven)(美聯社)
美國恐怖片大導演威斯克瑞文(Wes Craven)(美聯社)

1984年的《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第一集,讓威斯克瑞文躍居好萊塢第一線。他以俄亥俄州家鄉為背景,描述一群青少年如何在睡夢中被變態殺人魔佛萊迪(Freddy Krueger)一一獵殺。片名的「榆樹街」(Elm Street)就在威斯克瑞文家附近,路旁有一座公墓。片中有一位小演員後來大放異彩:強尼戴普(Johnny Depp)。

永遠的「齊瓦哥醫生」 ──奧瑪雪瑞夫(Omar Sharif)

7月10日過世,享壽83歲。在20世紀影壇留下永恆身影的奧瑪雪瑞夫,生於埃及,死於埃及,重要作品不多,但是與大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與《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都是永垂不朽的經典之作。

奧瑪雪瑞夫(Omar Sharif),《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美聯社)
奧瑪雪瑞夫(Omar Sharif),《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美聯社)

從人生盡頭的舞台謝幕,但世人永遠記得,奧瑪雪瑞夫是一身黑袍、騎著駱駝的血性漢子,馳騁大漠黃沙;或者,他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俄羅斯醫生,流放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與自己深愛的女子訣別,但是心中深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鐵達尼號、英雄本色──電影配樂巨匠霍納(James Horner)

6月22日過世,享年61歲。美國加州南部的卡達爾峽谷(Quatal Canyon)今年6月發生小飛機墜機意外,機上只有一位駕駛,不幸遇難,就是霍納。霍納創作等身,36年生涯留下100多部電影配樂,最膾炙人口的就是1997年的《鐵達尼號》(Titanic),為他拿下兩座奧斯卡獎與兩座金球獎,也是史上最暢銷的電影原聲帶。

霍納善於結合電子音樂與人聲,或雄渾壯闊,或婉轉悠揚,濃郁的塞爾特(Celtic)旋律風情尤其迷人。今年剛以《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配樂贏得奧斯卡獎的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表示:「霍納的意外,對每一位作曲家而言都是悲劇,我們失去一位最有才華、最令人尊重的同仁,但是他的音樂將永遠傳唱。」

「美麗境界」的遺憾 ──經濟學大師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

5月23日,享壽86歲。數學家出身的納許長年罹患嚴重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卻能夠擺脫心魔,締造學術偉業,榮膺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傳奇事蹟被寫成傳記《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並拍成同名電影,書與電影同獲好評。

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與妻子艾莉西亞(Alicia)(美聯社)
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與妻子艾莉西亞(Alicia)(美聯社)

納許與妻子艾莉西亞(Alicia)的婚姻歷經艱辛離合,終於能夠執手偕老。今年5月23日,夫妻倆在新澤西收費高速公路(New Jersey Turnpike)發生車禍,雙雙喪命,留下無限遺憾。

「小奧斯卡(Oskar),請為他擊鼓。」──葛拉斯(Günter Grass)

 

4月13日過世,享壽87歲。誰是小奧斯卡?小說與電影《錫鼓》(Die Blechtrommel,Tin Drum)中那個不停擊鼓的小男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最重要作家葛拉斯,終身與納粹惡靈搏鬥,一方面督促同胞以道德良知面對納粹罪孽,一方面長期隱瞞自身不可告人的往事。

格拉斯(Gunter Wilhelm Grass)
葛拉斯(Günter Grass)(美聯社)

2006年,二戰落幕60年之後,葛拉斯終於承認:17歲時曾加入惡名昭彰的納粹「武裝親衛隊」(Waffen SS)。在自傳《剝洋蔥》(Beim Häuten der Zwiebel)之中,葛拉斯寫道:「我在年輕時視為榮耀的事,在戰後卻只能絕口不提,因為我的羞恥感越來越深。」

威權資本主義的大宗師──李光耀

3月23日過世,享壽91歲。從殖民地到現代化國家,新加坡獨立建國50年的歷史,每一頁都有「李光耀總理」的身影。李光耀標舉「亞洲價值」,推行威權資本主義(authoritarian capitalism),汲取西方的商業模式、市場競爭架構與科技,但是割除了歐美買一送一的「普世價值」──票票等值的民主、言論與集會自由、天賦人權。

李光耀、新加坡
李光耀、新加坡(美聯社)

9月11日,新加坡舉行「後李光耀時代」第一場大選,結果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AP)以壓倒性優勢獲勝,李光耀長子李顯龍繼續執政。顯然,開國總理的巨大身影並未遠離這個小小島國。

「生生不息,繁榮昌盛。」──李奧納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

2月27日過世,享壽83歲。尖尖的耳朵,一本正經的表情,《星艦迷航記》(Star Trek)聯邦星艦企業號 (USS Enterprise)大副兼科學官史巴克(Spock),是科幻影史上最雋永的角色之一。許多位演員飾演過史巴克,但美國男星李奧納德尼莫伊獨一無二,堪稱史巴克化身,他出過兩部自傳,書名相映成趣:《我不是史巴克》(I Am Not Spock)與《我是史巴克》(I Am Spock)。

史巴克(李奧納德尼莫伊)經典的「瓦肯舉手禮」(Vulcan salute):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維基百科)
史巴克(李奧納德尼莫伊)經典的「瓦肯舉手禮」(Vulcan salute):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維基百科)

如今為史巴克送行,讓我們一起做「瓦肯舉手禮」(Vulcan salute):右手掌朝前,先將中指與食指併攏,再將無名指與小指併攏,然後說:「生生不息,繁榮昌盛。」(Live Long and Prosper.)

「用盡生命,唱出最動人的歌曲」──澳洲作家馬嘉露(Colleen McCullough

1月29日過世,享壽77歲。馬嘉露這位澳洲作家,今日識者已經不多,但她的代表作《刺鳥》(The Thorn Birds)以及原著改編的電視劇,卻是許多五年級同學的共同記憶。痴情的牧場女孩與野心勃勃的俊美神父,在澳洲內陸的荒天野地,激盪出數十年的悲歡離合。

什麼是「刺鳥」?愛爾蘭有這樣的傳說:有一種鳥,一生都在找尋一棵長滿尖刺的樹,一旦找到,就會將小小的胸膛往最尖銳的長刺撞去,在臨死前的一刻鳴放出動人天籟,「雖然以生命作為代價,只換得一首清越的歌,然而,整個世界都闃然聆聽,連上帝也在天國裡微笑。」

哈德遜河上的哈姆雷特─紐約州前州長郭謨(Mario Cuomo

1月1日過世,享壽82歲。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郭謨是全美國最有權勢的州長,也是民主黨與自由派的旗手。但當代與後世對他最感興趣的卻是:他為什麼從來不曾競選總統?

紐約州前州長郭謨(Mario Cuomo) (美聯社)
紐約州前州長郭謨(Mario Cuomo) (美聯社)

1984年美國總統大選,郭謨在民主黨全國大會(DNC)上發表主題演說,痛批共和黨雷根政權,這是美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演說之一,也讓郭謨躍升全國政治舞台。1988年與1992年,郭謨都是民主黨內最受期待的總統或副總統候選人,但他始終瞻前顧後、遲疑逡巡,就是邁不出那關鍵的一步。

郭謨父子(Mario & Andrew Cuomo),衣缽相傳(美聯社)
郭謨父子(Mario & Andrew Cuomo),衣缽相傳(美聯社)

選?不選?這位「哈德遜河上的哈姆雷特」(Hamlet on the Hudson)倒是有子繼承衣缽。現任紐約州州長安德魯.郭謨(Andrew Cuomo)是民主黨的明日之星,勇於任事、作風強悍,未來如果有機會放手一搏,應該不致於重蹈父親的覆轍。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