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紫光引爆原子彈,兩岸業界趕著變天前通過審查

2015-12-12 13:17

? 人氣

台灣科技產業面臨紅色供應鏈的衝擊,政府在該卡該放間為難。圖為104資訊月電腦展.(陳明仁攝)

台灣科技產業面臨紅色供應鏈的衝擊,政府在該卡該放間為難。圖為104資訊月電腦展.(陳明仁攝)

全球半導體界「第一土豪」、中國清華紫光趙國偉,周五在台灣丟下原子彈,一口氣擲了六百多億入股矽品、南茂,連同10月底近二百億買力成,總計花了快900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作法不僅震撼半導體科技產業,也震驚台灣社會,同時再次引爆「反中、傾中」、「開放、管制」之爭。

坦白說,紫光如此「高調」的作法,對應台灣內部的社會氣氛,顯得相當不智。這些投資案全部要經濟部審查通過才成案,在大選耳熱及社會疑慮下,經濟部是否有「勇氣」讓三個案子全部通過,是令人懷疑。

但換個角度看,卻也隱約可看出兩岸產業界對明年換黨執政後,兩岸經貿與投資可能重返保守、限制之路的疑慮,因此這幾個中資入股案、台積電赴中國設12吋晶圓廠案、開放IC設計(為聯發科鋪路)案等,全部都搶著卡在明年520前要通過審查定案。

不過,正如兩岸關係已走進「深水區」一樣,兩岸經貿與投資亦復如此。台灣原本全力卡住、限制的科技產業投資,早已經從組裝及低階的產業走向技術含金量高的產業。政府該卡該放、社會應如何看待,也到了必須面對抉擇的時候了。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最好先拿掉「感情因素」與意識型態,回頭看看過去的歷史,再想想這些產業與台灣經濟的未來。

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開始,過去20年的兩岸投資管制政策,現在回頭檢討,其失敗殆無疑義;這些限制既未拖住中國產業進步與經濟發展,反而讓台灣廠商痛失發展機會─從石化、汽車到科技面板等無一例外。反倒是政府不重視、未特別限制的產業與小型企業,因為不受管制,而有機會在中國市場打下一片江山。

而這次紫光引爆的「紅色供應鏈來襲潮」起因在北京近年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因為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但自給率低到只有2成不到,每年進口半導體2300億美元,金額超過原油進口金額。北京以「進口替代」的思維扶植及發展半導體產業,中國的作法就是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說的「以市場養技術」。

有人說中國不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場,政府的黑手影響過鉅,因此台灣企業不該去 ,政府不該放─事實上這恰恰是一個錯誤的推論。正是因為中國市場不是完全自由化,政府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幾乎可預期其發展本土半導體的目標可順利達成。台灣企業除非不要中國這個市場─事實上是沒有一個廠商作得到─否則想方設法到中國或甚至加入紅色供應鏈,已是非走不可之途了。

也有人認為台灣擁有技術優勢的產業與企業都該限制去中國,以免「資匪」,這又是一個眛於現實的想法。對岸實力己強,甚至已超越台灣的產業,要你何用?台灣企業去了也是在紅海中競爭,難有優勢─例如電子商務。台灣仍有優勢的產業與企業,先到中國投資,既能得到較佳的條件,又能先插旗占地盤,掌握先機才有發展優勢。待中國本土企業與技術都起來後再去,為時已晚─如面板是近年最鮮明的例子。

扁朝時期放行晶圓8吋廠赴中國投資後,堪稱扁朝中最了解產業、曾任扁政府經濟部、經建會、行政院副院長等重要官職的林信義就說,台灣的晶圓廠應在大陸還未成氣候前就趕快去,「早就該放幾隻老虎,去管大陸這片叢林,去咬破壞價格的猴子」,就是這種思維。

如果現在封測領域仍有優勢的矽品因受政府限制,無法加入紅色供應鏈,中國大概就是全力扶植本土封測廠江蘇長電,不必幾年,待其成氣候後,矽品大概情況會更慘而不是更好吧?再換個角度看,過去大家都擔心及罵企業赴中國投資、資金外流等,現在對方一口氣奉上900億給台灣,豈不該笑納之?

倒是經濟部既倒楣又尷尬,所有案子搶著政權更替前通過審查,經濟部審也不是、不審也不是;要否決這些投資案也難,因為明知擋住企業可能害死他們;審查通過又要被基本教義派罵「傾中賣台」,拖延審查則被罵延誤企業商機。左右為難、裡外不是人。但民進黨既然已展現準備執政的架勢,倒是表態一下,對這些投資案及未來兩岸經貿投資的態度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