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專文:解讀台灣貧富問題─從《扭轉貧富不均》談起

2015-11-29 04:50

? 人氣

為了瞭解我國「不均」更多的樣貌,也可採用年度綜合所得稅資料,以最高 10% 所得戶占全國所得比重來看,從 2000 年占 31.3%,上揚到 2013 年占 36.4%。數字歷歷,確實說明:在台灣,「有 錢人更有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財富重分配才是不均的關鍵

《經濟學人》2014 年曾報導,美國最有錢 1% 人口的所得從 1970 年代占 全國 9% 增加到 22%。彼得 ‧ 聖吉在 2012 年《必要的革命》一書中,也指 出全球前兩百大富豪財富等於最窮 25 億人口年收入總和。根據《遠見》雜誌 2015 年 3 月的報導,國內前四十大富豪 2012 年資產總計達 844.5 億美元, 占我國國富毛額的 13.5%。因此如阿特金森所說,不均才是二十一世紀的關 鍵議題,於是他在第一章就對家戶總所得做了仔細的分析與討論,這是理解不均的重要一環(見該書第一部)。

二十一世紀勞動市場    — 世代不公、社會福利與非典型工作

阿特金森有別於一般經濟學者,不只強調生產力,更對分配與不均有 更多著墨,他並嘗試提出具體可行改善措施。在十五項具體建議當中,雖 然是以英國為基礎,他卻試圖應用到歐盟各國。他觀察到近二十年來所得 底層的停滯,加上落入貧窮者許多仍擁有工作,亦即工作貧窮(working poor),發現問題癥結在於缺乏穩定的工作與薪資的最低保障。雖然全球化 導致市場力量更為強大,他認為仍有制衡的可能,並由此建立機制來降低 不均(不論是機會不均或是結果不均)。他根據實證資料指出,二戰後到 1980 年代間,貧富差距維持在相對較低的範圍,可見經濟發展與貧富差距二者關係並非絕對。因此他認為政府不能只想創造最大就業量,而應想辦 法把非自願性失業降到最低,並同時注意二十一世紀勞動市場的新特質。

不均的發生可以在世代內,也會在世代間產生。如果只是發生在世 代內,也就是個人憑藉來自遺傳的天分,自己的打拼,以及難以解釋的機 運,而有不同成就與收穫,這樣的不均還不至於被其他人所憎恨(阿特金 森所說的競爭性不平等)。可是,當前社會許多的不均是發生在起跑點的不 公(阿特金森所說的非競爭性不平等),這通常來自於環境(家庭背景、社 會結構、國家資源等)與世代間的移轉;人們對不均現象感到無力感,通 常是來自於世代間不公平的移轉!因為透過自身的努力競爭,未必能超越 結構性的不公。

阿特金森對此主張,要針對遺產或贈 與採收取累進資本終生稅。換言之,一個人一輩子能獲取遺產或贈與是透 過累加,超過上限即課予重稅,減少跨世代財富的累積;另一方面,他也 建議所有人到成年時,都應得到一筆資本稟賦(capital endowment),這是 拉平起跑點的一個辦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