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邦觀點:日本物理界的壯舉─從神岡微中子到ILC計劃

2015-10-21 06:10

? 人氣

理論上,微中子彌漫在宇宙之中,無所不在。可是,微中子僅參與弱交互作用,與普通物質不產生反應,在宇宙中穿行無阻,難以被偵測,被視做基本粒子族群中的「隱身人」,長久以來,認為微中子的質量為零。自大爆炸宇宙創生後,微中子即佈滿於太空中,微中子的質量雖然微乎其微,但只要不是零,其質量的大小對宇宙演化和物理學的大統一理論有重大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小柴昌俊的突破之後,微中子實驗成為宇宙論和基本粒子物理交會的最前線。神岡實驗室原本只有數十人的研究小組,在觀測到來自超新星的微中子之後,得到日本政府的經費支持,建造功能更好的超級神岡探測器,聚集了數百名的國際團隊。戶塚洋二接棒主持研究。於1996年啟用新的超級神岡探測器。

2002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
2002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

1998年,在高山市「微中子物理學・宇宙物理學國際會議」,梶田隆章代表美日的研究團隊宣讀論文,宣佈發現「微中子具有質量」,全場人員起立,不停的掌聲響起,有如在一場音樂盛會後,向演出者致敬。

擔任宇宙線研究所所長的戶塚洋二,人稱「鬼軍曹」(魔鬼教練), 2000年,戶塚洋二動了大腸癌手術。2001年11月,因為意外事故,超級神岡探測器的數千隻光電倍增管突然爆裂,實驗陷入困境之中。戶塚洋二忍病,領導重建再開啟實驗。    

梶田隆章分析觀測來自太陽的微中子時,發現數據有異樣,即太陽微中子在抵達地球之前的數目會變化,即有些會離奇消失,依此推測有中微子振盪現象的存在,即三種不同的微中子,在行進中會互相轉變類型,而未能被特定的探測器所檢出。

亞瑟·麥克唐納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所領導的SNO實驗室,也在長期的國際合作下,得到和超級神岡實驗互為佐證的結果。

物理巨匠的師生情

小柴昌俊何以能克服萬難完成了戰後日本物理學界最重要的實驗?為何神岡實驗室在微中子物理實驗能領先?日本的物理學家,為何能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

小柴昌俊的大學時代是日本戰後的艱困期,小柴必須打工維持家中生計,很少去上課,他在2001年東大畢業典禮中應邀致詞時,特意展示他的“爛成績單”。他說:「成績單不是未來人生的保證。」

2006年在京都的「湯川、朝永生誕一百年紀念研討會」上,小柴昌俊用以下故事做開場白,追思朝永振一郎(1965年諾貝爾獎得主)對他的影響:「有一次在同學的婚宴上,朝永先生做為證婚人,指著新郎說,這是跟我學物理的學生。在座的小柴君,是向我學喝酒的學生。那一瞬間,我感動的落淚。」小柴昌俊沒跟朝永振一郎學過物理,但因長輩的介紹,得到朝永振一郎的關照,時相過從一起喝酒暢談。東大畢業後,因朝永振一郎的推薦信,小柴昌俊得到獎學金去美國的羅徹斯特大學留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