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資金大逃走 不再愛臺灣投資?

2015-09-09 07:00

? 人氣

外資不再愛到台灣投資,台灣經濟變成以科技產品出口為主力,一旦出口變差,經濟就大受影響。(余志偉攝)

外資不再愛到台灣投資,台灣經濟變成以科技產品出口為主力,一旦出口變差,經濟就大受影響。(余志偉攝)

資金大逃走,不再愛臺灣投資,使臺灣經濟成長從3.4%預期值直直掉落到令人驚心的1.56%,也使股匯市都一起淪落見底,直教更多人更加悲觀看待,即將到來的2016年臺灣經濟前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資金逃走情勢 祇有惡化沒有好轉

過去將近一整年,臺灣資金大逃走的,本資與外資都不在少數,但卻以「外資」的流入或流出,無論任何風吹草動,都是最能引起臺灣本地投資人注意,甚至是也無一不會變成為未來「投資臺灣」前景,極可能肇致情勢變化的最關鍵指標。

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之後,馬政府經濟表現,在各種國際性大型排比中,幾乎都能名列前茅,在國際場域一直很是亮眼,但是,表現在國內總體構面的諸多宏觀指標,卻沒有給予國民更加出色的「有感經濟」績效展現,最主要的是,投資這一關鍵項目,自從李登輝戒急用忍「鎖國自閉政策」以來,一直祇減無增,而且是加速度遞退的世所鮮見狀況;投資的遞減與萎靡,正是過去二十多年,肇致臺灣經濟體質活力,根本銷蝕虛脫的最關鍵變數。

臺灣投資遞減與萎靡的殺傷力

從中長期宏觀經濟學角度來檢視,過去25年臺灣經濟發展,所呈現出來的資金大虛脫大外逃的階段性現象,很容易會給人一種:臺灣經濟在經歷過1980年代「臺灣奇蹟」(Taiwan Miracle)的「量的跳躍」(quantum jump)之大跨越與大躍升,而進入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境界之後,卻不幸因為國民社會惰性(inertia)之發作,破壞了既有動力動能,而使得整個國家社會」再度回墜跌落,再回過頭又一次淪陷到另一類型的「中等所得陷阱」(mid-income trap)之中,「社會有了資金可以外逃」,或者說「有條件能力階層的資金外逃」現象的崛興出線,恐怕也就正是「中等所得陷阱」社會,一種新典型的對外經濟發展病症。

資金外逃,當然嚴重虛脫了整個國家社會經濟成長率的持續遞增上升,當然弱化了國家象徵經濟櫥窗功能的股市與匯市,股票市場崩跌與外匯市場的本幣貶值,也當然成為最正常也最具必然性的對外呈現方式。

過去幾年的「基本臺灣風景」,莫非就是如此罷了。

外資大出逃才是真正問題關鍵

然則,從比較近期的短視野觀照,雖然不見得會看得到臺灣有再度淪陷到另一類型「中等所得陷阱」(mid-income trap)之中的明確症候群徵兆,但卻已然明顯可以有效指證,外資進出臺灣的大逆轉趨勢現象,確定是引申肇致2015年臺灣經濟成長遽然驟降,股市收縮減量的重要變數之首。

自從臺灣當局採取「鎖國自閉」政策,經濟國政治理策略基調,就是「脫外」與「拒外」之後,幾乎所有外資,對前來臺灣投資營運,就已越來越發閃躲迴避;尤其是,到了「無膽識無能力」馬英九當政後期,對於用臺灣作為「前進中國大陸中轉跳板基地」之可能性,已經「全然寄望破滅」之後,尤其可以說是,根本已到了「亟欲逃離臺灣」的地步。

外資脫臺、去臺的主要迴避原因

究竟除了認定馬英九「無能為力」之外,還有哪些重要因素會讓絕大多數外資決然不再繼續眷顧臺灣經濟市場機會與潛力而致乎於此呢?這的確是,最近許多專業研究機構及國際社會越發好奇與探索的課題。

既往半個多世紀時間,外資乃基於自由開放政策及國際化企圖用心與實績表現,而積極前來臺灣投資營運的,外資來臺的型態方式,主要可以大別為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直接投資」(FDI),以及投資證券市場與其他金融財務工具的「間接投資」(equity investment,或者是claim investment)兩大類型。

在製造業投資方面,主要受阻於「絕對零風險」的極端環境評估機制、地方諸侯政治操弄、民粹無端暴力回饋金勒索、高度不確定性的中央地方政策不賡續與競合衝突;而服務業的「脫軌國際治理」、「僵直的極端本土保護主義」、「產業經濟市場的不自由不開放」,完全扼殺了外人在臺灣的永續投資營運發展機會與可能性,當然對來臺投資或根留臺灣投資,「躊躇」與「擔心害怕」;是則,不迴避來臺,或根本逃離臺灣也難。

不尊重不遵守普世商業契約精神

無論外資是採行哪一種類型的投資臺灣,目前共同遭遇到的首要「新型障礙」,是臺灣社會,尤其是政府當局主政部門,對於普世最受珍寶與依賴的「商業契約」(commercial contract),無論是商業契約精神乃至落實執行的商業契約實務,在最近這二十多年「鎖國自閉政策」當道期間,既是惡化到了「越來越加不予尊重」,甚至「根本就不依約遵守(不循守)」,今天明顯可以看得到的許多個案,尤其是,包括臺北101、高鐵、ETC、大巨蛋等經典BOT個案在內,往往就在當家主政者的一念之差,或者是一念之奇想下,就可以予以根本推翻,或者大翻轉通盤編修改寫原本既已訂定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長期契約」條款事項與書件內容。

全盤破毀BOT機制的摧毀力

臺灣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BOT案件及規模,早在二十多年前開辦伊始,當時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原本就有每年將近萬件推動進行,總金額上兆的合約量,及整體積極建設開發格局;但是到今天,這樣子的格局卻已經完全退縮到,每年祇剩千餘件,總金額亦僅能用百億計,更為嚴肅而且重要的是,尤其是所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小BOT案件之外資參與率,竟從曾經高達65%份額比例的風光,降至今天,已然根本歸零的慘況,可見外資在此一領域全面撤退之一斑。

2015年柯P’s甫當選臺北市長,第一把火旺旺高燒的「五大弊案」之舉,更不啻是對「BOT在臺灣」的終結斃命之一擊。

「少數否決」的畸形政治怪機制

始於李登輝時代,肇致彰濱工業區拜耳投資破局的「地方諸侯政治」猖獗問題、蓬起各地方「非理性回饋金勒索」的極端民粹障礙,以及藉端「絕對零風險環評」的「少數否決」機制,尤其直讓臺灣奇蹟骨幹的製造業部門,在臺灣根本崩潰瓦解,多數產業外移,外資縮手外逃,莫非自爾而起。

過去25年臺灣已經斷絕了「製造業創造經濟大產值、製造業創造大就業機會」之路,然則到了今天,甚至連在臺灣原廠原地增資擴展的機會,亦因為這種根本違反現在民主社會常情的「少數否決」畸形政治怪機制,而完全歸零。這也就難怪,會出現絕大多數外資退避、外資不來的臺灣異象了!

僵死法制使服務業無法替代製造業

原本多數人猶還期待可以接替製造業,新一波取而代之的服務業部門投資開發,則亦因為長期鎖國自閉政策僵直不化,使臺灣服務業創新發展都與國際嚴重脫軌;原本歐美日企業猶多寄望「投資臺灣」可以直通進軍大陸的美好願景,也因為反對黨派的仇中反中民粹熾烈旺燒,而成為自我阻斷變數;少子化大趨,更使本質是勞動密集產業的服務業部門,在臺灣既缺乏高端國際觀人才,也缺乏基礎操作事務人力,而新近甫修正的勞動基準法規,又加緊限縮工時數量並僵死了勞動彈性調節機制,使普世必須365天24小時營運的現代高級化全球化服務業類項,一旦來到了臺灣,其為永續投資發展營運的願景,都被全盤僵死而付諸空幻。

加緊恢復振興外資對臺灣信心

當製造業已然不興,可貿易服務業又告不起,則臺灣證券市場的籌碼數量、價格、規模數量及流動性,都因此出現嚴重的全面性不良前景展望,當然更使外資寗選中國上證、深證,港市、星市、韓市,甚至是ASEAN諸新興市場,以實現其事業新機運與新發展性,而飛奔他去,自又何苦單戀臺灣小小一朵草花呢?

最近馬毛體制當局所緊急提出的中長期經濟強化措施及短期經濟振興方案中,就獨獨缺少了「如何留駐外資、再吸引外資、再恢復振興外資對臺灣信心」的必要措施。

倘若毛治國院長猶有足夠的警覺性與敏感性,似乎最應該在此時此刻,趕快抓緊自2015年第四季起,立即採取足以一新國際耳目的措施行動,做及時之拉抬,至少使今年經濟不致淪入「保二不保」的窘態,則振興復甦的機會應該還是有的。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