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民間棄守的臺灣經濟 會陷入更大憂鬱嗎?

2015-08-26 05:55

? 人氣

民間力量使國家經濟發展均衡均富

民間力量的參與和發揮,是一國經濟可以奮起振作堅強,甚至再造再生國家社會活力的最重要基礎。民間力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出自於儲蓄、累積、投資、消費、貿易與創新研發。民間部門越厚實強大,則國家經濟發展成長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過度仰賴政府公共部門獨佔、獨霸、扮演唯一角色的國家,其國家經濟發展成長績效,必然都會是越差、越後退的。在民間部門厚實強大的經濟體制下,國家經濟運作可以形成為善性循環,使整體社會表現「好上更好」,今天在國際社會立於前沿地位的所有先進國家,都是絕佳的標竿典型;而仰賴政府公共部門權力的經濟體制,則幾乎悉數都淪陷於惡性循環,反而最容易促使國家社會,變成為均貧或均弱社會,過去兩個世紀,所有純粹共產主義社會的典型,正是最佳印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間棄守 經濟當然頹退

今天臺灣困境的「民間部門大棄守」現象,主要肇致原因,乃是因為二十多年長期「仇富、反商、醜官、毀軍警」謬誤政策,加上對外(尤其是兩岸)鎖國政策自封自裁所造成的;這樣子的「國家政策發展」事實,既砍斷了所有臺灣經濟動能根源的,產業開發投資、知識創新研發投資、服務業軟體經濟模式開發投資,也使得整個臺灣經濟再向上升級進步,繼續向外提高吸引力與競爭力機會與可能性,都告斷送。

過去60多年一向締造臺灣經濟奇蹟的民間製造業部門,尤其是產業經濟主力的石化產業及傳統重化產業的開發投資,在國光石化案將近9,000億元大投資以及最核心關鍵能源投資開發的核四廠案,相繼受制於偏激民粹抗爭以及反對黨派政治操弄的阻絕而告終之後,已使得所有民間製造業投資都變成為「絕對不可能」。則在今天毛治國內閣,竟祇想要動員「小微且無關緊要的輕便公共建設事項」,就想要再度有效啟動民間製造業投資意願與熱情,恐怕都會是,枉然而且不可恃之舉。

可貿易服務業的孤伶無援

至於,從1990年代末即已受到政府主管部會、知識菁英、學研智庫與學者專家,共所期待「以服務業發展替代製造業開發」的經濟結構大轉型經濟治國策略,則亦因為社會「仇富反商、照護弱勢唯一」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之治國經濟魔咒的作祟,從根本上,否定了資產財富的社會貢獻價值、否定了加值創新有價,否定了軟體服務有價、否定了聯網流通貢獻有價(反中間剝削也)、否定了知識智慧有價,否定了時間效率有價,否定了特色化差異化有價;則當然,在這樣子的情境背景之下,所有臺灣關於可貿易服務業(tradeable services)的投資開發、營運永續,自然都不會得到公共資金財務融通之支援與支持,也得不到租稅負擔得以豁免的鼓勵,更得不到公平交易法制在差別定價、市場需求定價機制的彈性自由開放的良善對待。

勞動法制成了經濟躍升進步的殺手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人力資本主管機關的勞動法制,都困鎖在舊農業社會時代的思維框架之中,困鎖在工廠經濟標準生產線營運的思維框架中,困鎖在「祇有體力才有勞動貢獻,而智力卻會製造更嚴重貧富差距」的荒唐思維框架中,使得有智有識的專業專門人才資產,根本無法進場貢獻社會,也無法永續生根於職場,也就是說,現行勞動法規真實阻滯了臺灣現代高端服務業的「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持續升級向上的激勵誘因之產生」。在這樣子的背景前提之下,則臺灣服務業經濟部門的任何新興投資開發之增進擴張,對於國家經濟振興與躍升進步,都不可能會產生出太大顯著貢獻的。

經濟藍色大憂鬱症恐怕難以紓解

當民間部門在投資、消費、貿易、競爭力各方面的參與可能性,乃至積極投入意願,都要在激越的民粹反對抗爭,以及政府高度向共產主義經濟體制傾斜壓縮框束之下,不得不被迫退場,或者主動退席棄守之際,期待臺灣這場經濟保二大作戰,以至經濟藍色大憂鬱症的紓解策略能夠有效成功,豈有可能呢?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