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終戰百年》製造武器、照料傷患、深入前線...... 那些被歷史遺忘的巾幗英雄

2018-11-12 22:00

? 人氣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與協約國代表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終結為期4年3個月又2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之後,多國元首齊聚巴黎參加終戰紀念儀式,悼念因血腥戰爭而喪生的無數亡魂,法國總統馬克宏11日發表演說,緬懷在戰爭中犧牲的年輕人,並順道提及了他們身後留下的「300萬名寡婦」,但女性在一戰中扮演的角色,絕不只是含辛茹苦撫養孩子的寡婦,抑或是「順道提及」就足以描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男性上戰場,女性進工廠

電影《未婚妻的漫長等待》中,女主角排除萬難尋找一戰結束後生死未卜的情人,戰時的愛情故事往往賺人熱淚,在家鄉默默守候的女性形象也深植人心。當歷經戰火仍堅貞不移的愛情被歌頌,更多在戰爭時捲起袖子、展現無比意志力的女性身影,卻被掩埋在歷史的荒煙漫草中,女性對於戰爭的貢獻,也遭到忽略、成了「順道提及」。

戰爭期間,由於大量男性被徵召至前線作戰,許多女性走出家庭進入工廠,填補遺留下的勞動力空缺,更間接參與戰爭,擔負起生產軍需品、武器等後勤支援工作。歷史學家艾爾斯­‑金德里(A. V. M. Airth-Kindree)表示,到了1917年,英軍所使用的武器和砲彈,有80%都來自於主要雇用女工的砲彈場。

即使這些英國女工並未在戰場上拚博性命,但她們的工作同樣面臨性命之虞:由於在工廠內必須不斷接觸TNT黃色炸藥,這群女性的肌膚被染黃,還因此換來一個「金絲雀」的稱號。根據估計,在一戰期間約有400名女性因為過度接觸TNT炸藥而中毒死亡。

深入前線的女性

波克列娃(Maria Bochkareva)是俄羅斯第一位女性指揮官。(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波克列娃(Maria Bochkareva)是俄羅斯第一位女性指揮官。(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除了在後方支援,也有許多女性選擇走上前線親身參戰。自1917年起,俄羅斯成為一戰時唯一允許女性參戰的國家,其中,女兵波克列娃(Maria Bochkareva)更創立了「俄羅斯女子敢死隊」,成為俄國史上第1名女性指揮官。

除了上陣殺敵的女戰士,還有更多女性化身白衣天使,奔赴前線照料無數傷兵。在1918年6月,有超過3000名大多服役於美軍護理隊(Nurse Corp)的美國籍護理師,在法國逾750間醫院救治傷患,也親眼目睹戰爭的可怕,甚至有人不堪陰影而結束生命。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1日取消前往悼念的法國一戰美軍公墓「敘雷訥美軍公墓」(Suresnes American Cemetery and Memorial),就是克倫威爾(Cromwell)姊妹的長眠之處,一戰時來到法國擔任護理師,為紅十字會勤奮地工作,兩人挨過戰爭的無情砲火,卻在1919年選擇自殺,外界一般將原因指向戰時經歷的創傷。

2018年11月11日,克倫威爾(Cromwell)姊妹在法國一戰美軍公墓長眠。(AP)
2018年11月11日,克倫威爾(Cromwell)姊妹在法國一戰美軍公墓長眠。(AP)

一戰對性別平等的影響

女性在一戰時的貢獻,使得她們的地位和重要性在當時逐漸受肯定,1920年,美國女性經過多年抗爭終於獲得投票權,英國也在1928年跟進,賦予女性參政權。除了制度面的影響,這段時期讓廣大女性意識到自己的作用遠遠超乎在家相夫教子,也促進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