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投資學生貸款的道德風險

2015-07-23 06:00

? 人氣

在 private label學貸市場上最活躍的金融機構是創辦於1972年的莎麗美(Sallie Mae,SLM),與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一樣原先都是聯邦政府用來活絡信貸的金融機構(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GSE),甫於1997年開始民營化。SLM除了貸放private label學貸之外,亦為聯邦FFELP貸款提供託收與業務開發的服務以賺取手續費。由於種種歷史因素,SLM常常名列全美國最令人厭惡的企業榜上。這也不難想像:一個在學貸市場佔有率過半,利息收入超過14億美元、private label放款餘額超過370億美元、還能從超過1000億聯邦學貸上賺取幾乎無風險的服務費、涉嫌給「業配」私立學校職員兜攬學貸回扣、不顧客戶服務、只在乎利息與催繳欠款的討債公司,誰會喜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SLM業務太大,有可能會被列為非銀行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non-bank SIFI)而面對沈重的監管合規成本,SLM於2014年自行一分為二,將所有FFELP的業務、部分private label業務、討債業務及無擔保債務注入一間新公司Navient(NAVI),將消費金融、學貸託收與案源開發、保險業務及消費點數行銷公司Upromise保留在SLM。分拆之後,SLM市值僅剩約40億美元,股價表現平平;NAVI總市值約68億美元,股價一開始在16元附近盤整之後,於飆破22元之後,最近又回到約17元,本益比不到9倍。精明的投資人會問:該直接投資private label學貸ABS,還是買入SLM或NAVI的股票?透過分析這個問題,可以對銀行授信業務的本質與債權人與債務人對賭策略的心理狀態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圖示
 
圖示
 

從銀行資產負債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ALM)的角度來看,將private label學貸打包成ABS賣給投資人其實是一種融資策略。SLM/NAVI已經賺了承做學貸的手續費 (可以高到4%),如果讓太多學貸掛在帳上吃資本,會影響後續新增授信的規模,若能透過資產證券化轉售學貸資產,一方面釋放資本有利新業務,也可以將先前提列的壞帳撥備與資本計提回沖,有利提升淨利潤與股本回報率。固定收益型產品的投資人,如銀行、券商、保險公司與債券基金,在評判這類結構商品(structured products)時,通常會從相對價值 – 利差相對於本息風險,以及同樣信用評級的結構商品間利差的高低 – 來決定是否進貨。Private label學貸ABS與房貸MBS一樣,提前清償是一大風險。想像一個含有上萬筆學貸的資產池,投資人不可能逐筆評估,因此只能利用資產池的統計特性,如平均利率、違約率、信用評分(即所謂的FICO Score)來衡量,某檔學貸ABS能否在投資人持有期間帶來足夠的回報。要是資產池中有很多筆學貸提前清償,投資人雖然回收了本金,但是盈利資產(earning asset)餘額下降,意味著投資人必須要再買入其他資產來補滿流失的earning asset;如果提前清償速度放緩,則學貸ABS原先假設的現金流量可能過於樂觀,導致學貸ABS可能出現支付不能的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