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之專文:遠路不須愁日暮

2015-06-27 05:50

? 人氣

現在的中國即使是盛世,依舊是桎梧人心靈的國度。(網路圖片)

現在的中國即使是盛世,依舊是桎梧人心靈的國度。(網路圖片)

我不認識余杰,但我知道他是一位創作力很強的流亡作家。我沒有讀過他很多作品(因為實在很多),但從我看過的一些作品來看,我感到他是用生命的感受在寫作。所以,當出版社的鄭先生(主流出版社社長)問我能不能為這本書寫篇序,我說原則上願意,但要先看過。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在電腦上一個字一個字看完大約二十萬字的稿子。看完後,我告訴鄭先生(社長),我願意寫。是的,這是一本值得關心中國未來的人認真看、認真想一想的一本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余杰在〈自序〉說,這本《刀尖上的中國 》是之前出版的《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五十本書》(香港版名為《解毒國民教育:通往心靈自由的五十本書》)的續篇,他說,在後一本書出版後,「中國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蛻變,觀察、評論和研究中國的著作亦在新鮮出爐」。於是,在一年多裡,他陸續寫新的篇章,完成了這本《刀尖上的中國》。從他的文字中,我可以感受到,余杰通過閱讀、通過寫作書評(書介),把他的心靈、他的思緒、他的關懷焦切地投注在他所來自的那片土地。

余杰評介的書,很大一部分我自己也看過,那些書裡關切的問題我也很關切,因而我可以感受到他為什麼會選這些書。薩義德(Edward Wadie Said)曾說流亡是強行在人與其故鄉之間、在自我與其真實家園之間撕開的一道難以癒合的傷口,是一種無家。所以他評論法蘭克福學派知名的德裔猶太哲學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在流亡中寫作的省思,是源於一個信念,現在只有在寫作中才能真正得到家,即便這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家。我不知道流亡的余杰是否也在寫作中找家,心靈的家,但是,從他充滿感情的文字,我相信,他魂繫夢牽的就是那個家。

照我看來,這一百本書、這一百篇書評的寫作,應該不是像學術研究一般,經過刻版、嚴謹計畫的安排,而是經過作者通過他的關懷,精心去挑選的關於他故鄉的書寫。所以他在前一本書的序裡說,「我們所保留和所丟棄、我們所閱讀和決定不取閱讀的書籍,都約略透露出我們是誰,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是嚮往光明、還是安於黑暗」。這些書有不同的寫作型態,小說、詩歌、傳記、回憶錄、學術研究、演講集、人物訪談、隨筆、政治評論、報導文學等,涵蓋了文學、歷史、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哲學、神學等諸多學科,所涉及的題材涵攝之廣,時間縱軸之深,幾乎是二十世紀中國、以至於當前中國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本所涉及的題材,都是那麼熱騰騰的,扣人心弦的現實。正因如此,它確實像前後兩書副題所說的,可以很好的引領一般讀者去認識中國、去思考中國的種種。

跟《流亡者的書架》一樣,這本《刀尖上的中國 》也分成五卷,各評介十本書,大致圍繞在一個相近的主題,分別是:中國當前的現狀、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前三十年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近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第三隻眼看中國。跟前一本書合起來看,有一個連貫的主題貫串著余杰的關懷,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的種種。確確實實,「中國共產黨統治」正是理解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以迄今天之中國的一個「眼」。不能把握這個「眼」的本質及內裡,中國的一切,看起來可能就不是那麼對焦。在余杰眼裡,這個現實上的中國不是很正面,這從書的名字就看得出來。一本原來叫「解毒國民教育」,副題是「通往心靈自由的五十本書」,一本叫「刀尖上的中國」。這說明了,在他看來,現實的中國,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是桎梏心靈的、是毒害心靈的,是「『最壞的社會主義』與『最壞的資本主義』的結合」,是崇尚人相食的叢林之地。

這樣的形象,跟新世紀以來,北京極力營造的、許許多多中外論客盡心塑造的「大國崛起」形象,真是大異其趣!

作家余杰與他的新作《刀尖上的中國》
作家余杰與他的新作《刀尖上的中國》

沒錯,中國近三、四十年來的發展,確實是歷史上一個很重大、很獨特的發展現象。由於它還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發展,到現在還沒有人能較周全地解釋這個發展。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關懷,會各有不同的解讀,這不奇怪。但大約從十年前開始,正面強調中國這一發展趨勢之獨特性與優越性的論調慢慢瀰漫,從「北京共識」的提出開始,「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發展模式」、「中國道路」、「大國崛起」、「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撼動世界」……。這樣的頌揚之聲不絕於耳,而且,不只出現在官方媒體的論調中,在中外學者、論客間也所在皆有,甚至將高度升高到歷史哲學層次的「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這一趨勢的高峰是紅二代主政下,習近平提出的「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在這一大趨勢下,當前的中國,瀰漫著「強國論」、「六十年前後貫通」、「通三統」等等充滿強烈國家主義意味的意識型態論調,而其內核則是毛澤東主義。毛屍已寒,毛主義的幽靈則重新飄蕩在中國的上空!

然而,歷史的另外其他面,終究沒法永久遮蔽,在「盛世:中國2013」(借作家陳冠中一本小說書名)的圖像被官方主流塑造的同時,盛世的真實,經過許許多多人的努力,通過回憶、反思、研究、報導、訪問、文獻挖掘耙梳……,霧霾慢慢散開,圖像逐漸清晰,拼圖一個一個拼湊起來……,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圖像,一滴淚、一曲哀歌、「逝將去女,適彼樂土」的流離、傳統皇權專制主義登峰造極的現代轉化……,現實的中國是「脆弱的強權」,是「跛腳的巨人」,是「刀尖上的中國」,「自認為可以將刀尖當馬騎,奔向彩虹橋」。余杰的書更多的是暴露這一面的中國,在余杰的故鄉,這一面的中國,不是被遮蔽,就是被壓制。

近代中國開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身的歷程,迄今將近二百年,曲折蹉跌。多少仁人志士獻身於追求富強、尋求現代性的志業,多少藜民百姓流離於這歷史轉身的動盪中。至今,這還是一個未完成的旅程,對照當今處處飄蕩著毛幽靈的中國,誰也說不準這旅程還要走多久。

不過,不曉得是不是有意的安排,這本書第一篇是評介許志永《堂堂正正做公民:我的自由中國》這本書,最後一篇則是評介香港占中三子戴耀廷等的《公民抗命與佔領中環》。正在中共牢中的許志永倡導新公民運動,其宗旨是「倡導大家做真公民。……倡導以理性、建設性的方式推動國家民主法治的進步。并在共同的公民身份下團結起來,成長爲公民健康的政治反對力量,促進中國的憲政文明轉型。」這本書就是記載了許志永參與公民運動的足跡。

而在「回歸」後,發現自由逐漸流失、法治步步惡化、民主遙遙無期的港人,終於走上街頭、發出呐喊、激烈抗爭。「佔中運動」就這樣應運而生,成為香港民主運動新的里程碑。《公民抗命與佔領中環》一書,收入了多位牧師、神學院教師、基督徒公共知識份子支持「佔領中環」運動的文章。也收入多篇對「佔領中環」持懷疑乃至否定立場的文章。顯現這一運動的錯綜。

余杰評述說,「方興未艾的佔領中環運動,與中國的零八憲章運動、新公民運動等交相輝映,一同標誌著中國的民主轉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非任何政黨、既得利益集團以及強勢領袖的力量所能阻擋。」這樣的篇章安排、這樣的信念應該也是余杰書寫的中心關懷吧!

對「占中運動」,余杰說他「有一些期許和建議:不低估共產黨的邪惡,也不低估愛與公義的力量。」對他的中心關懷而言,又何嘗不是這樣?中國的民主轉型之路,也許還有一段漫漫遠路。只是,「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顧炎武〈五十初度〉)。

*作者為前國安會副秘書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