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兩岸關係逆轉急下和中美關稅大戰如火如荼之際,大陸教育部9日發布「鼓勵引導高校學生特別是應屆畢業生積極參軍入伍」通知引發熱議。通知稱,將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引導更多青年學生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參軍入伍。
這樣的舉動很符合中共高層對於軍隊現代化的要求之一,就是吸納更多高素質的兵源以適應未來戰場的作戰環境。從近來北京對臺軍演中便可看出,大陸未來在軍事科技力量上將會投入更多,這樣就需要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加入。
此前在風傳媒的報導中提到,大陸當兵入伍除了每月有數字可觀的薪水外,如果退伍將會得到不少費用補償,也有民衆對此表示「拿青春換來的很難得可貴」。另外,大陸各地政府也在持續發揮「雙擁建設」(即擁護軍人和軍屬),這也符合高層在去年政治局會議上對退伍軍人的關懷力度增加,但這些政策在地方執行上卻層次不齊。
每年3月和9月都是大陸招兵季,不少地方都是大力度的宣傳徵兵工作。大陸教育部的通知也指出「充分用好全國徵兵網、高校官網、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營造濃厚宣傳氛圍。加強分類指導,針對不同學歷層次和年級學生特點開展差異化宣傳。注重宣傳實效,暢通入伍「綠色通道」,鼓勵引導更多青年學生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參軍入伍,8月底前完成應屆畢業生預定兵工作」。
當兵入伍在世界各地被認爲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在中國大陸也不例外。但是鑒於大陸的特殊環境,當兵被譽爲「人生戎馬生涯的開始」,尤其是在中國地緣政治環境緊張的前提下,不少民衆認爲這是解決就業和維護穩定的出路,也有一些大陸中部省份的民衆表示「這也是在擴充兵源」,不過這類説法在大陸社媒上較爲少見。
鼓吹兩岸戰爭論 現代化戰場是主流
在2023年北京修訂的徵兵條例中提到了「戰時徵集」引發海外簡中圈的高度關注。不過,從現實來看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才是北京所希望的樣子,尤其是在無人機、網絡資訊領域的人才才是主流。當然,從今年徵兵的力度來説,各地報名人數也是陡然增加,僅在北京市一個區的名額也是只有不到100人。
有分析認爲,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將徵兵作爲一部分工作辦法,但是更多的是北京向外界表達自己的兵源素質逐漸增加,不乏一些00後的加入。
從近來俄烏戰爭來看,未來的戰場鬥爭主要以高精尖武器爲主,冷兵器時代似乎早已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