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川普10日髮夾彎宣布暫緩90天,期間僅實施10%關稅。民眾黨中央政策會及國家治理學院今(11)日舉辦「關稅新局下台灣產業的因應與選擇」論壇,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呼籲,我國政府應將超徵稅收的一半,約2500億元拿出來,結合政院目前提出的880億元方案才能應急,避免大規模失業。
民眾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洪毓祥指出,川普政府實施對等關稅,主要目的是改變貿易逆差、重建美國製造及緩解財政壓力,面對龐大財政赤字,額外關稅收入可以支應部分缺口。美國洋洋灑灑列一堆非關稅貿易障礙,包含肉品、汽車、智慧財產權、農產品、酒稅、服務業投資及醫藥健保透明制度問題,台灣政府必須思考如何捍衛台灣廠商、農民不要受到衝擊。
洪毓祥直言,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或「零關稅」是美國要的,但就產業角度來說絕對不是,產業最關心生產基地與競爭對手,目前台商生產基地「南向」移到越南、泰國、印尼等,也都受川普圍堵影響,短時間不太可能移轉;「新南向」政策受挫,台灣對美出口前30大產品,包含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汽車零組件、扣件、機械零件等合計佔對美出口總值72%,也都跟著會受傷。
洪毓祥認為,面對90天「補考期」,中小企業現在「抱著頭燒」,政府應趕快召集8大法人,蒐集廠商問題,建立完整衝擊評估資料,對於關稅衝擊,考驗企業轉型、供應鏈有沒有彈性、產品有沒有價值等,這是業者的考題,「產業要韌性、政府別任性」,政府不要每天搞那些有的沒的。
估產業結構將大調整 王健全:應盡快提傳產二次升級
「川普總統有彈性,但也充滿不確定性,資本市場最怕不確定性。」王健全表示,台灣位在地緣政治的核心,未來會面臨很大的結構調整,要做好準備,這波傳統產業會很辛苦,應該趕快提出「二次」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方案。未來高附加價值科技業可能移往美國,產業鏈外移,有能力的國際化產業轉往墨西哥、菲律賓,傳統產業若缺乏國際化能力,要思考升級、轉型或跨域。
王健全提醒,這些困境必須要解決,否則會衝擊經濟安定、就業信心,建議行政院組成跨部會因應小組,以防止部會出現本位主義,而超徵的稅收可以拿出一半、約2500億元,結合目前的880億才能應急,避免大規模失業,「若沒有一步到位,民眾會對政府失去信心。」台灣經濟研究社社長孫智麗則說,面對美中兩強對峙,台灣高科技產業調整供應鏈佈局、強化與美國和盟友的技術合作、強化核心競爭力與自由品牌,及數位轉型強化永續發展。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