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中華民國國軍正步形制淺說

2018-10-07 07:00

? 人氣

然隨著時代的改變與兵器火力的進步,這些與實際戰鬥技巧無關的訓練,不管是踢正步、軍禮儀容訓練或是將棉被褶成豆腐乾狀…其實都是軍隊軍紀訓練的一種形式,目的都是磨練一個人的耐性,希望透過這個過程將老百姓培養成一個服從嚴謹軍紀、負責盡職的軍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軍正步的演變

國軍正步的形式也經過好幾代的演變,像國府撤臺之初,所謂閱兵正步是右手肩槍,腳只是大步跨出,左手也未升至與肩同高(如圖1)。像民國67年(1978年)由劉家昌導演、中國電影公司出品的軍教片《黃埔軍魂》,其中有關陸軍軍官學校在臺復校第一期(第二十四期,大多數學生於民國40年4月1日入學,42年6月16日畢業授階,受訓時間2年2個月)所用──托槍踢正步的方式就是錯誤的。

tijanboo:圖一:國軍正步1,,此照片為海軍官校學生參加民國46年(1957年)國慶閱兵之資料照片。(作者提供)
國軍正步,此照片為海軍官校學生參加民國46年(1957年)國慶閱兵之資料照片。(作者提供)

國軍正步改成托槍形式則要到民國49年(1960年)國慶閱兵時才出現。陸軍軍官學校學生也是在這一年穿上由聯勤高雄小港第二被服廠(由山東懷來遷臺,即後來的302廠,民國92年改由民間企業經營)製作的全新「閱兵典禮服」參加國慶閱兵大典,而這典禮服是由美國西點軍校禮服改良而來(註三)。當時除了陸軍軍官學校學生外,其他軍校的學生仍舊穿著一般的軍種制服參加國慶閱兵大典。

tijanboo:圖二:德軍正步。(作者提供)
德軍正步。(作者提供)

當然國軍與德軍兩者的正步還是有相當的差異,像德軍是左手托槍;國軍是右手托槍。部隊前進時德軍是右手彎曲左右上下擺動;國軍是左手伸直上下前後擺動(手擺動時上擺95度下擺15度,註四)。前面提過,國軍正步形式最早出現在民國17年(1928年)頒布的《陸軍操點新草案》中。正步在這裡第一次有了完整的量化標準──每一步跨出75公分(步幅)、每分鐘114步,但這個正步形制式只有腳步動作,手部是完全不動的。到民國24年(1935年),國軍頒布的全新《陸軍操點新草案》中則是將手部前後擺動的動作重新帶了進來,以手擺動帶動踢腿,讓部隊行進的感覺更加美觀與流暢。這個動作形制一直保持到民國49年(1960年),這一年正步再度有了全新的改變。但由於踢正步時,腳掌在前進時會強力撞擊地面,因此就有人質疑會影響腦部建康。另外由於「踢正步」來自二戰時的德國,很容易讓人有「軍國主義」或「威權體制」的聯想。在種種因素的考量下,民國92年(2003年)國軍只得以「健康因素」(不符合民主社會的價值觀)而廢除了閱兵典禮中的「踢正步」。不過諷刺的是長庚醫院在民國95年(2006年)發表的最新研究卻顯示,經常練習「踢正步」可以強化膝蓋周圍的股內側肌肉,進而改善及預防膝蓋疼痛、髕骨(即膝蓋骨)不正症候群,也就是說踢正步不但不會影響健康,還可以強化股內側肌肉,讓髕骨回復至正常位置,「踢正步」雖然恢復了「名譽」,但卻沒辦法從歷史當中復活。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