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喝貴咖啡的美國人越來越少、在中國展店被同業超車:星巴克失去龍頭寶座?

2024-05-13 13:00

? 人氣

2023年12月23日,北京一家購物中心的星巴克。(美聯社)

2023年12月23日,北京一家購物中心的星巴克。(美聯社)

紅燒肉拿鐵,有人要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仍在為南瓜拿鐵興奮不已的美國人來說,星巴克最近在中國測試的飲品聽起來有些過分了。但是,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星巴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把咖啡文化帶到了中國市場,而現在,星巴克需要在中國市場抓住任何機會。原因是:星巴克不能再指望在美國的核心顧客繼續購買,因此必須在中國佔據主導地位。不幸的是,這項任務看起來很艱鉅。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星巴克一直都是巨無霸,從1992年上市時的165家門市,一路擴張價值近1,500億美元的頂峰時期。但在其歷史上,星巴克曾兩次遭遇重大波折,帶動星巴克實現上述驚人成長的Howard Schultz兩次臨危受命,重返星巴克擔任執行長。但他不會再回來擔任第四任了。

Laxman Narasimhan獨自接任CEO不到一年,就經歷了噩夢般的一周。分析師對消費者的謹慎感到擔憂,但最要命的是該公司上周二披露的情況。新冠疫情曾讓顧客遠離星巴克門市,但這一次,星巴克北美銷量首次下降,而且幅度巨大。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Brian Harbour指出,這甚至比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還要糟糕。

如果不是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得更多,情況還不至於這麼糟糕。星巴克股價暴跌的幅度幾乎與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期間門市關閉時一樣嚴重。星巴克管理層對美國市場表現的欠缺做出了各種解釋,從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到老生常談的天氣原因等。截至上上周三收盤,該公司股價的同比表現落後於標普500指數56個百分點,令人沮喪。

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Narasimhan反覆提到了令人尷尬的轉型計劃:「兩箭三雕(Triple Shot Reinvention With Two Pumps)」。分析師還是下調了評級。

如果Schultz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出現動搖,即使美國消費者的謹慎情緒很快緩解,對投資者來說也無濟於事。他曾在2022年表示,中國是星巴克最重要的市場。星巴克制定了到2025年每九個小時在中國開設一家門市的計劃。這聽起來很瘋狂,但實際情況卻更加瘋狂。

據來自World Coffee Portal的資訊,在中國,品牌咖啡店的數量僅去年就成長58%,達到將近5萬家。這相當於每小時新開兩三家。從房地產、太陽能電池板到水泥,中國經濟多個領域存在產能過剩,這種開店速度理性嗎?Narasimhan上上周二向分析師重複了如下統計數字:中國每年人均咖啡消費量僅為13杯,相比之下美國為380杯。

話雖如此,但現在中國的咖啡店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中國的市場領頭羊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門市數量已經比星巴克多出一倍有餘。就在去年,瑞幸咖啡的新增門市數量超過了星巴克25年間在中國累積的門市數量,而後起之秀庫迪咖啡(Cotti Coffee)所宣稱的新開門市數量幾乎與之相當。同時外企也正分得更大一杯羹,雖說其中很多公司在自己的本土市場並非以咖啡聞名。

例如,在中國領先的西式快餐連鎖是肯德基(KFC),為百勝中國(Yum China)所有。該公司稱,第一季度售出5,000萬杯,較上年同期成長30%。許多咖啡都是通過其獨立的KCOFFEE店或自動服務機售出的。同樣,在中國也擁有大規模餐廳業務的麥當勞(McDonald's)已開設獨立的McCafe店,且提供咖啡外送服務。

那些並非順便做咖啡業務的外國連鎖公司造成的威脅更大。在納斯達克上市的TH International是Tim Hortons在中國的主特許加盟商,於2019年進入中國,比星巴克晚20年。它在當地已經擁有與星巴克相當的忠誠俱樂部會員數量,目標是到2026年在中國擁有2,750家門市。

還要說說茶,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這種競品也以驚人的速度擴張。一些茶飲連鎖公司已經上市或已申請上市,但激烈競爭之下其股票萎靡不振。最新一家是業內排名第三的連鎖公司茶百道(ChaPanda),它擁有約8,000家門市,於今年4月在香港上市。該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指出,在中國前十大購物區中,每個購物區的中心一公里內約有50家茶飲店;在中國十大購物商場中,每家購物商場內平均有10家茶飲店。

如果換成是其他企業應該會降價,但星巴克高管堅稱他們不會這樣做。

「我們選擇不參與其中,」 Narasimhan上上周表示。「我們是一個高端品牌。我們在25年時間裡打造了具有巨大競爭優勢的業務。」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就像高檔手袋一樣,星巴克也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韋伯倫商品」,其需求與價格成正向關係。有一種觀點認為,通過把店開到那些以前從未有過咖啡店的地方、讓更多的中國人喝上咖啡,瑞幸和庫迪正為財力雄厚的高端品牌鋪路——Tims China的董事Greg Armstrong最近提出了這種可能性。

顯而易見的是,星巴克本身很少有看上去如此便宜的時候,該公司股票以過往12月銷售額計的往績市盈率約為2.3倍,而10年平均估值倍數為4倍。如果星巴克改弦更張,從價格層面開展競爭,那麼考慮到利潤率受到的擠壓,這種較低的估值似乎是合適的。但是,如果它失去更多的市場份額,那麼逢低買入者可能會嘗到苦澀的餘味——某種程度上就像在他們的咖啡裡發現一塊肉。

 

責任編輯/李岱青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