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自己是選股大師,他為何推薦投資低費用的標普500ETF?

2024-05-03 10:20

? 人氣

這封信談的主要是退休基金。巴菲特以一貫輕鬆的語調向他這個朋友解釋枯燥的精算知識,說明如何規劃才能讓員工定期領到穩定的退休金。不過,對於退休基金是否應該聘請專業經理公司管理,他老實不客氣地提出了他的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巴菲特直言不諱:期待所有的退休基金獲利都高於市場平均,「必定會大失所望」。畢竟,這些基金本身就是市場。巴菲特將這種想法比喻成有人坐上賭桌對大家說:「好的,各位,如果我們今晚都好好地打,我們就都能贏一點。」要是把交易成本和經理人的支薪也考慮進來,投資基金的平均績效一定不如大盤市場。

當然,許多投資公司不會同意巴菲特的看法(受大老闆之託管理錢銀的退休基金也不會同意),他們會說:訣竅在於只投資績效高於平均的經理人。雖然能力平庸、混水摸魚、判斷失誤的經理人的確不少,但只要經過嚴謹的調查,還是可以找到有能力一再擊敗市場的選股高手。

在管制不嚴的年代,上流社會的人可以透過社交聚會得知市場動向。光是和大老闆們吃吃飯、喝喝酒,就能比普羅投資大眾更早獲得可靠而關鍵的情報,想做他們生意的華爾街公司也會雙手奉上調查結果。另一方面,雖然許多交易是個別投資人、牙醫、律師做的,但他們往往是靠證券商拿主意,而那些券商的專業和操守未必值得信賴。在這種環境裡,「專業基金經理人必能擊敗市場」的假設似乎不甚合理?

他們的確曾經風雲一時。1960年代,第一批共同基金投資名人崛起,足智多謀的選股奇才猶如超級巨星。正如財經雜誌《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所說,直到那時為止,主導金融業的仍是「神聖殿堂裡的智者,他們默默馴服緩緩成熟的資本」。然而,六〇年代經濟狂飆的牛市改變了一切。《機構投資者》說:「基金產業亟欲獲利,經理人成了保羅・紐曼、伊莉莎白・泰勒一般的明星,分得一部分利潤。」

這些明星的目標是狠狠擊敗市場,而他們的手段是投資急速成長的公司,例如全錄(Xerox)、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等等,其中許多都因股市表現傑出而躋身「漂亮五十」(Nifty Fifty)之列。然而,隨著榮景在1960年代末期結束,「漂亮五十」不再漂亮,這些經理人也迅速失去光彩。

為什麼連戰績輝煌的基金經理人都不可信?巴菲特在寫給葛蘭姆的信裡,用猜硬幣比賽做出生動的解釋:如果有一千個人參加猜硬幣比賽,從數學上來說,有三十一個人可以猜對五次。當然,如果基金經理人聽到你把他們的工作比做猜硬幣,一定會七竅生煙,覺得你忽視他們接受的教育和投入的心血,可是機率法則是很清楚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