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與大海的美麗邂逅─李景白「我會跳到我不能跳為止!」

2024-04-19 05:50

? 人氣

水下攝影師的養成不易,李景白總共跳過三千多支氣瓶,必須累積足夠經驗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海中掌握拍攝情況。(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水下攝影師的養成不易,李景白總共跳過三千多支氣瓶,必須累積足夠經驗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海中掌握拍攝情況。(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1983年發生意外的韓國貨輪堡壘號並沒有因為沉沒於蘭嶼八代灣而死亡,四十年的海底光陰讓堡壘號成為一座魚礁,巨大的海扇在船殼上展現瑰麗的姿態,大小魚群穿梭其間,豐富多彩的生態令人屏息;然而畫面一轉,艷麗的海扇不見了,沈船破敗的本像畢露,彷彿有鬼魅寄生,小犬颱風造成的天災將堡壘號打回原形。公共電視播出的《沈睡的水下巨人》節目第一集讓觀眾看見堡壘號曾經的生態風貌,在水下四十米深處以攝影記錄的李景白非常感嘆:「海扇的生長速度緩慢,長了四十年才形成如此規模,我這輩子不可能再看到它,將永遠成為記憶,海洋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堅強,我們不能誤解它不會被摧毀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熱愛海底世界與水下攝影的電視節目製作人李景白,曾經製作的《水下三十米》、《決戰水下伸展台》都是台灣少見的節目題材,他經常潛水,形容台灣海洋因為過度漁撈等問題有如「住進加護病房」,所以想做一個「讓人想看」的海洋生態節目;他很早就注意到「沈船」這個議題,覺得讓人很有想像空間,海裡沈船有如荒野中的房子,讓生物想住在裡面,避免天敵和風吹日曬雨淋,「沈船大部分位在砂地,猶如曠野中的房子,可幫助生物抵抗海流,小魚也可躲在其中避免被大魚吃掉,形成生態系。海域中若有沈船,附近生態應該不錯,具有觀察海裡生態指標的意義」。

蘭嶼八代灣沈船堡壘號經過水下四十年光陰形成的美麗海扇。(公視《沉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蘭嶼八代灣沈船堡壘號經過水下四十年光陰形成的美麗海扇。(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李景白(約41分鐘)

冒險深潛 從沈船觀察海洋生態

台灣海域有四百多艘沈船,包括如堡壘號的意外沈船和刻意放下去的人工造礁,李景白指出,刻意沈船多是漁船,如基隆外海有個區域是過去漁業署購買拖網漁船而放下去的沈船。「拖網對海洋生態有所破壞,當時為了禁絕拖網漁船將這些船買了下來,再沉下去;本來是抓魚的,變為護魚作用。」

李景白選擇台灣北西南東各方海域的大型沈船為拍攝標的,「二十年前有一批淘汰的軍艦,當時國防部和漁業署的軍艦造礁計畫將這些軍艦投放在海裡,二十年過去,來檢視這些軍艦礁的現況…」

相較於過去所製作的水下節目多在三十米左右的深處,沈船的位置深達水下四十米,甚至更深,能見度通常很差,「狀況再爛,我都要拍到最好的畫面,所以難度很高」。李景白說,冬季的蘭嶼風浪很大,海面翻騰,船隻不會出海,拍攝時是海面上唯一的一艘船,他和主持人王陽明及攝影夥伴仍然冒險跳水,「船長被人問,你是瘋了嗎?在這種天氣出海!」

《沈睡的水下巨人》拍攝過程就是一次次冒險,而且必須冒險。「天氣好,但是在海上可能浪不好;浪很好,可是水況可能不好。能見度看來不錯,但水下二十米後可能變得很爛,你是完全無法掌握的!如果一切都很好,下去也可能碰到流很強,在水中頂流,有如颱風天撐傘,變數太多了,又有深度問題,每次跳下去最多拍十幾分鐘又要上來」。他們一天跳水四次,開機共四十幾分鐘,但裡面能挑的畫面更少,李景白數算每艘船平均要跳八十到一百次,拍攝八艘沈船總共跳水六百多次,工作人員用了兩千四百個氣瓶,耗費大量精神和體力,是他從事水下拍攝工作以來最難的一次任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