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基專文:蔣經國在臺灣,三十年後話功過

2024-04-06 06:20

? 人氣

政治不鬆手,全力推經建

經國先生去世三十年了,我從事新聞工作約四十餘年,整個「蔣經國時代」與我的「新聞時代」大致重疊,眼看他從權力的階梯步步高升,眼看他一手控制臺灣的學術、文化、教育、新聞各界,肇致臺灣的文化自由只剩一半,也肇致臺灣的知識分子心生怨懣,只要有機會開窗透氣,無不希望把窗子儘量開大,讓空氣流貫整個身心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比之中國大陸,我們算是幸運兒,因為畢竟還有幾扇透氣的窗扉,大陸則完全呼吸不到一絲新鮮的空氣。經過三十年的沈澱,蔣經國的功過,應該可以理出大致的輪廓。他的統治手段,比之他的父親,既高明又詭詐。首先,他將政經分離,甫接任行政院長時,便提出「十大建設計畫」,以及宣佈「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次年由於國際油價波動,他又提出「穩定經濟措施方案」。這幾項政策的推動,使臺灣從七○年代開始,逐漸步入了「經濟奇蹟」階段。

然而,政治方面,他始終未作絲毫放鬆,繼續戒嚴,繼續廣佈特務,繼續用救國團的名義滲入高中以上學校,繼續由文工會主導文宣工作,當時各新聞機構人員出國,需先向文工會報准後,才能依行政程序交新聞局及入出境管理局辦理。歸納而言,當時臺灣的經濟是開放的,鼓勵生產,促進外銷,賺取外匯;而政治、教育、文化則是管制的,嚴絲合縫,絕不容放縱。那時,各大學不容互相交往,校際間絕無共同的組織,除了校際比賽,連球隊都不准有聯隊出現。大學中的課外活動,由「課外活動組」管理,而管理人員清一色出自國民黨或救國團。大學畢業男生必須入伍接受「預備軍官」訓練,其實是思想考核與灌輸「愛國思想」。

縫隙透風,開放留學與媒體

公平而言,「經國時代」也有兩件事頗值得讚頌,而且影響深遠。其一是不管制留學,其二是開放兩家私營報紙: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絕不可輕視這兩項不起眼的政策,因為開放留學,當時大學畢業生出國的數字相當可觀,以臺大工學院為例,六○年底的出國留學生(大部分到美國)約佔全體畢業生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這麼高比例的留學風潮,一方面減輕臺灣的就業壓力,一方面大量儲備了高級科技人才,因此,八○、九○年代,臺灣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及新設大學之際,均未見人才斷層現象。比之中國大陸的鎖國政策,能不歸功於蔣經國乎?

至於兩大私營報紙的開放,更有多重意義。當時的電視節目內容貧乏,而兩大報由於相互競爭,深知政治新聞必須遵循黨政的約束,於是儘量朝副刊與專欄方向突破,中國時報六○年代由高信疆主持副刊工作,大量引進海外專欄,不僅拓展了讀者的視野,也間接促進了讀者對各方面問題的思考與討論,無形中,大大打開了臺灣的視窗,讓海外的知識、見聞、思想、學術、文學浸潤臺灣知識分子的心,加之雷震主導的「自由中國月刊」以及後來的「文星月刊」,將民主、自由的種子灑到每一個角落。八○年代黨外運動風起雲湧之際,「黨外雜誌」極為暢銷,然細審其內容,多未超出「自由中國」或「文星」的理論主軸,及至後來激進派的興起,不談民主、法治,不談文化傳承,不談國民黨的功與過,只是一味仇恨,講些不成邏輯的歪理,毫無包容胸襟的論述,則等而下之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