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本法「23條」的前世今生:民意與港府角力的五個關鍵時間點

2024-04-01 14:58

? 人氣

這種期望落差與政治矛盾,一直延續到主權移交之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3年50萬人示威

中國接管香港初期,北京希望平穩過渡,首任特首董建華在第一個五年任期沒有提出「23條」立法,情況在2002年其第二個任期開始改變。

。
 

《基本法》指明,除國防、外交由中央負責管理外,香港特區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所屬各部門及各級政府等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區根據《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基本法》也寫明「23條」由港府自行立法,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香港事務的錢其琛催促港府盡快落實。同年9月,香港保安局就公布《實施基本法第23條諮詢文件》。

劉銳紹表示,中國在港實施「一國兩制」主要是為了給台灣起示範作用,主權移交的頭五年北京非常克制。「但(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明確拒絕了『一國兩制』,這讓北京覺得,我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示範?就開始忍不住干預香港。」

程翔則在專欄文章認為,北京當時焦急推行「23條」與法輪功有關,該組織1999包圍中南海後在中國各地被鎮壓,但在香港作為有註冊的合法團體仍可練功和遊行,引發中共高層強烈不滿。

Protestors from the banned Falungong group are arrested by police 16 November 1999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as they raised a banned to appeal for help from visiting UN chief Kofi Annan. Up to fifty uniformed and plainclothes police officers pounced on the group as soon as they held up a bright red banner and started meditaition exercises. AFP PHOTO/Stephen SHAVER (Photo by STEPHEN SHAVER / AFP) (Photo by STEPHEN SHAVER/AFP via Getty Images)
1999年11月,法輪功成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抗議。

2002年秋天,港府展開三個月公眾諮詢期,法律界、學術界、新聞界紛紛提出質疑,認為條文模糊嚴苛,擔憂影響人權和自由,但中港官員都以強硬態度回應。

例如錢其琛批評憂慮「23條」立法者是「心中有鬼」,負責推銷草案的時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也連番發表爭議性言論,後者被指態度傲慢蔑視議員提問,進一步加劇公眾不安和反感。

2003年2月,港府在眾多質疑聲中倉促刊憲「23條」草案並提交立法會審議。就在此時,薩斯(SARS,又稱非典型肺炎、沙士)襲港,人心惶惶,經濟不景,一系列民怨引爆7月1日主權移交六週年當天的破紀錄的五十萬人大遊行。

在巨大民意壓力下,原本支持立法、代表商界利益的自由黨臨陣倒戈,時任黨主席田北俊辭任行政會議成員,港府失去該黨在立法會的關鍵8票,無法確保有過半數支持票去通過法案,只好撤回草案。「23條」主要推手葉劉淑儀下台,董建華兩年後以健康理由辭任特首。

2003年一役被視為香港公民社會的勝利。但事件讓北京大驚,中央和中國大陸各機關部門派人大舉南下研究,把港人反對「23條」歸咎於「人心未回歸」。

。
 

有輿論普遍認為, 此後中央改變對港政策,由「不干預」變為全面插手香港事務,中聯辦的角色走上幕前,開始積極介入香港各級選舉。由於中聯辦位於香港島的西環,「西環治港」的說法不徑而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