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老馬變不出新把戲─馬英九的想像國度

2024-04-01 07:10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再度訪問中國大陸。(資料照,柯承惠攝)

前總統馬英九再度訪問中國大陸。(資料照,柯承惠攝)

前總統馬英九4月1日到11日訪問中國,引起藍綠陣營不同詮釋,從和平之旅到叛國之行等,褒貶互見,應有盡有,不一而足。他與習近平2015年在新加坡一別後,是否進行第二次「馬習會」,其實並不重要。跟2023年第一次回到湖南省祭祖一樣,馬英九不過是再次親臨一個想像的國度,他終究要回到住地台灣。神州再大,畢竟沒有他立足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無法直接比擬,馬英九的舉動與2016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灣生回家》(遠流出版,2014年)作者陳宣儒(田中實加)的舉止,異曲同工。陳宣儒在書中冒充日本人身分,利用台灣這塊土地,揑造一段殖民地和日本祖國的虛假歷史,玩弄台灣人的認同意識(她最後公開承認造假,弄得遠流和台灣學術界一時灰頭土臉)。

馬英九在卸下中華民國總統(2008-2016)與中國國民黨主席(2009-2013)職位後,固然已是一介平民,兩個頭銜讓他在台灣與國民黨內依然可以呼風喚雨。至少在黨內,從當年的連戰到目前的朱立倫,歷經吳伯雄、洪秀柱、吳敦義、江啓臣等,無人能出其右。馬英九得天獨厚,一向憑藉這個政治資本,指點台灣內外政治局勢,特別在海峽兩岸興風作浪,顛倒台灣人的認同歸屬。

英國新聞記者、作家Laurie Penny(2020)說,每一個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百分之九十是虛構的(imagined)。大意是,我們大部分人所相信居住的地方,是經由文化凝聚性與集體命運而結合成的想像國度;我們出生、吃早餐、交税與死亡的地方,則是真正的國家。兩者之間永遠有一道心理或地理鴻溝,跨越得費一番功夫。(註)

Penny的看法不無道理,前者是心之所繋,後者是身之所在。正因為任何民族國家大多是虛擬的,作者在描述時可以靠想像,添油加醋,甚至無中生有。想像有多大,國家就無限寛廣。馬英九並非「灣生」,而是「港生」(1950年出生於英屬香港),在台灣成長後,因為父訓,心中存有一個想像的祖國,隔著大海,日夜牽扯望鄉的靈魂。

馬英九言行的吊詭在於,1998年選台北市長時,他曾公開表示自己喝台灣水,吃台灣米,絕對不會出賣台灣,也就是當年總統李登輝所說的「新台灣人」。新不同於傳統,有一陣子,馬英九的確以「新台灣人」的認同,招搖於市。當上中華民國總統後,馬英九念兹在兹的,卻無時不以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祖國大地為職志,「新台灣人」的意涵已束之高閣。

羅馬非一日造成,我們無法真正探究馬英九心路歷程的轉折,但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循。當馬英九1月8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說出「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他(習近平)」時,不管相信些什麽,他相信中國,多於相信台灣的傾向,不言可喻。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3月27日說,台灣不是國家,而是中國(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其實不意外。台灣既然不是國家,馬英九當然也不是台灣的總統,而是地區領導人,進京朝共/貢便不失「馬先生」的身分。

純粹從象徵意義與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看,馬英九一旦與習近平在中國進行二會,對北京,好處多多;對台北,利空出盡。

在中國,從2015年起,習近平仍然大權在握,不在一人之下,馬英九除了是習近平的一個「老朋友」(習近平的老朋友不多),毫無任何頭銜,難以再跟習近平多少平起平坐。以上駟對下駟,習近平立於不敗之地,給馬英九一個短暫馳奔的場地,不免是待友之道,更何況有朋自台灣來。

在台灣,馬英九除了大九學堂(2019年開始)培訓的一些青年學子,手上並無一兵一卒,既難以插手國民黨的家務事,恐怕還是個麻煩,讓黨中央避之唯恐不及。2024年總統選舉,侯友宜於1月12日選前之夜不邀馬英九參與造勢,就已顯示前黨主席和前總統的價位雙雙下跌,再壞也壞不到哪裡,說他會賣掉台灣,可能誇大他的份量(拿什麽去賣);說他會緩和兩岸的緊張關係,也可能太抬舉他了(拿什麽去安撫)。馬英九一趟中國行,既非招商,更非和番,頂多滿足某種自戀的快感。

台灣的自由民主與主權獨立如果要有任何實質意義,我們就必須容忍一個前總統以自以為是的言行,只要沒有立即而明顯的危害,提出對現有制度不利的政治主張(如「九二共識」),包括最終斷送台灣的國家地位與個人自由。一旦台灣人的韌性與脊梁脆弱不堪,任何人掌握大權,都可隨時就地把台灣供奉給中國,犯不著跑到對岸,暗度陳倉。

馬英九心在中國,身子卻在台灣,身心不一致,難免産生認知失調。不過,他應該不會笨到想要在中國定居,祖國山河再壯麗,卻不宜久居。一旦住了下來,他跟14億中國人就沒有什麽兩樣,全是炎黄子孫,在習帝之下,一言一行,都得受中國共産黨監視和擺佈,至少馬英九上不了臉書(他的網路顏面耶),除非翻牆而為。

就算馬英九有意移居中國,習近平也不會同意。帝王下榻之地,豈容他人打鼾,更何況馬英九好歹還當過總統。馬英九自然很清楚,他的總統頭銜如果有任何價值,除了台灣的有限意義(卸任總統又如何?蔡英文在5月20日後亦如是),所剩無幾。他在中國如果有一點歷史定位(「馬英九的終戰/站」,《風傳媒》,2020年8月14日),也得靠台灣提供一個墊高身軀的踏脚石,不過,絕大多數台灣人不會甘願被踩在脚下。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4年2月22日的調查,過去4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維持在60.0%以上,只有2.4%的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起2013年馬英九的9.2%支持率更低),創下1992年以來的最低數字。也就是說,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已非馬英九的想像國度,台灣人的想像是,過了台灣海峽,便是另外一個國家的開始。馬英九當然不可能拿中華民國護照入京,不管接受與否,他如果以台胞證通關,就無疑先把自己置於習近平的管轄之下。

國家認同,是一種內化的信仰,反映在行動上,往往是對吾土吾民的堅持與捍衛,生死與共。縱然當年的「共匪」與「國特」早已一笑泯恩仇,在馬英九有生之年,即使來回穿梭,為「化獨漸統」的個人使命,踏破中國的門檻,面對强權以軍機軍艦壓境,全體台灣人不至於會因前總統的行為示範,而迷失方向,甚至認「賊」(共匪啊)為上國。

中國,到底是想像的,一個70年前國共內戰的後遺症,無關親身經驗;台灣,卻非常具體,一個2300萬人生長的現實世界,牽動日常生活。

:本段與下一段,根據作者《墮落的學者:知識技藝、學術與社會》改寫(巨流,2021,頁98-100)。

*作者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名譽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