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兒虐案讓社安網現形

2024-03-26 06:10

? 人氣

虐童案震驚社會,社工處境亦備受關注。(取自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臉書)

虐童案震驚社會,社工處境亦備受關注。(取自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臉書)

近日,保母涉嫌虐待幼兒的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僅是一起保母違法行為案件,更引發了對提供收養服務的兒盟社工的質疑。該案始於新北市的社福中心,以脆弱家庭方案開案服務外婆,然後轉介給兒盟社工來提供幼兒的收養服務。在等待正式收養過程中的空檔期間,他們找到了一名全日托育的保母,而這位保母疑似對幼兒進行了虐待,導致了不幸的死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起悲劇揭示了原本應該保護兒童的社會安全網,在制度設計上存在嚴重的漏洞,不僅導致了一個無辜幼兒的生命喪失,也讓人們對現有的兒童保護體系產生了質疑。隨著輿論風向,衛福部上週五(3/15)的檢討會議中,竟然提出增加訪視頻率作為對策,但是這樣就能補起漏洞百出的社會安全網嗎?

3/12兒盟社工因被質疑包庇保母,依過失致死等罪嫌上銬移送,引發社工圈極大動盪,並且在3/20(三)社工們集結至衛福部前抗議。我想社工們未曾想過,身處社會安全網的最前線,依照政府制定的SOP執行相關政策的職責,卻在悲劇發生之際,我們不僅未能得到政府應有的基本支持,卻被推到火線上,赤裸的成為眾矢之的。

兩位作者為社會安全網下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向陽會所的資深工作者,在精神病人的照護上,從社安網的最前線,看見社安網的系統有諸多問題,號稱「一個都不漏接」的社安網,實則只以社工人力補破網。由於,本案尚在調查階段,許多細節尚未公開,以下就從作者的實務經驗,來看社會安全網為何失靈?

社福中心擔不起主責個管

自105年社安網第一期計畫上路,提出翻轉「以個人為中心」(或以案主為中心) 的服務模式,改為「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核心理念,要建構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

據此,由社福中心社工主責,以「一主責、多協力」的方式,架起社會安全網的協力網絡。理想上,應由社福中心主責個管,進行整體評估,連結相關資源,並且進行各系統服務的追蹤,執行危機與風險的評估。但實際上,由於社福中心的案量高,經常在連結後送單位之後,沒能一一跟進案家狀況掌握動態,於是逐漸形成一旦社福中心完成轉介,不久就淪為與資源分工各自為政,網絡之間缺乏緊密協作。這個時候,個案雖然仍掛案在社福中心,但是社福中心的主責定位,流於形式。

分工越清楚,但敏感度越不足?

社工是否缺乏敏感度?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釐清本案社工的角色定位。本案中,按制度的權責分工,兒盟社工負責收出養業務,而監督保母服務品質的主要責任落在居家托育中心的訪視輔導員或社工身上。

由於尋找合適收出養的過程存在空窗期,兒福聯盟社工將孩子交由與兒盟簽約的合格保母托養,並且基於信任原則,追蹤孩子在保母家的狀況,同時持續尋找適合收出養的家庭,因此,本案社工並不是審查保母資格或監督品質的角色。監督保母品質的責任,在現有的分工機制下,是由前端的居家托育社工主要承擔。

對於兒盟的社工在收出養業務,以及每月一次追蹤孩子在保母家狀況的工作過程中,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況,讓社工未能及時覺察到孩子可能受虐導致憾事發生,本文不予臆測。但是,回到衛福部公布的服務時序表來追溯,可以看到共有三個社福單位直接、間接地為剴剴的家庭提供服務:新北社會局社福中心的脆弱家庭服務、兒福聯盟的出養服務,以及台北市社會局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對保母進行的新收托的突襲訪視。這樣的分工看似各司其職,但在實務的現場,卻也在直接服務出現上越來越細瑣的分工,系統中各環節之間的工作界線壁壘分明,每一位社工只主管一部分的業務,加上集中的高案量,缺乏整體協作的服務圖像,彼此對於動態的掌握及交流難以發生,風險控管就變得更加難以預防。

監控的社安網,不是接住人的社安網

社會安全網號稱以社區為基礎,但是社安網1.0卻投入大部分經費在大幅增聘人力,視人力為資源覆蓋的首要前提,忽略了人才的培育需要長期深耕,急促地投入大量新手進入社安網,結果卻是更面臨服務關係難以建立,甚至解體的挑戰。儘管計畫中表示要整合服務體系,卻沒有更確實地發展出貼近實況而具有彈性、有機的社區支持系統。於是,當社會問題不斷湧現,社工個案管理以篩選高風險個案來決定輕重緩急,可是社區後續支持系統不完備,欠缺紮根社區關係的網絡,最後成功連結資源而改善處境的個案極為少數,多數狀況下只能以持續訪視,做到風險監控,實際上只有減緩社會問題的矛盾。衛福部對本案的檢討,導向研擬提高訪視頻率,但是如果社安網本身不脫離監控防弊的補破網邏輯,而繼續忽略對社區支持網絡的發展,這是讓緊繃的社安網,在人力有限及過度分工的狀況下,第一線社工只能空手肉搏、秤斤論兩地想辦法擠出資源,疲於回應訪視提升的「量」,而更加難以達到各個分工系統之間「質」的連結與互助。

當社會輿論將檢討的焦點放在社工敏感度不足的時候,其實放大了社工個人的問題,掩蓋了當前社會安全網的崩潰。在急於找出罪魁禍首的聲浪中,悲劇背後的系統問題聚焦於個人,卻逃避了對體制性問題需要深省的態度及應有的作為。如果政府無法對社安網的整體制度做出全盤的檢討,只在末端的防弊進行技術性的調節,我們仍然無法改變這個一步步讓系統失去敏感度的體制。

*作者許雅婷為向陽會所資深社工、林依璇為向陽會所資深心理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