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做一隻泅泳於書海的魚─莫昭平

2024-03-22 05:50

? 人氣

Openbook每年邀請專家評選年度好書。(莫昭平提供)

Openbook每年邀請專家評選年度好書。(莫昭平提供)

《Openbook閱讀誌》的logo是縮寫的OB兩個英文字母,我看那字形很像一隻快樂的魚,理事長莫昭平笑了,形容自己在書海中「如魚得水,快樂得不得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莫昭平這輩子與書的連結太深了,早年在中國時報服務時,她向創辦人余紀忠說,想當記者,跑「出版」這條路線;1988年報禁開放,余紀忠希望她創辦一個讀書版,當時國內沒有先例可循,於是師法紐約時報書評NY Times Book Review,成為China Times Book Review,開卷版就這樣誕生–「開卷有益又有趣」。

2023Openbook好書獎的40本好書。(莫昭平提供)
2023Openbook好書獎的40本好書。(莫昭平提供)

「那時我們做得轟轟烈烈,成為華文世界文化指標」,莫昭平說。直到2008年,報社易主,經營理念不同,讀者生態也有很大改變,文化出版越來越不受重視,2016年開卷被縮版、人員縮編,「我們三位前後任主編,我和李金蓮、周月英,覺得很憤慨,不忍心二十八年的文化薪傳就此斷裂,就憑三顆憨膽、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在網路上創辦《Openbook閱讀誌》,Openbook不就是開卷嗎?我們把開卷在網路上復興了!」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莫昭平(約44分鐘)

不到十人團隊經營的非營利組織 Openbook

如今邁入第八年的非營利網路媒體《Openbook閱讀誌》,內容包含新書書訊、書評、人物專訪等豐富資訊,除了官網,還經營FB、IG、Plurk、Threads、Matters等新媒體,經營團隊除了不支薪的志工莫昭平和李金蓮,只有七人。

「以前開卷版一周一次篇幅有限,Openbook做為網站沒有截稿時間,去年上稿六百多篇,平均一天1.8篇;不只文字,我們還有影音、做podcast,不斷與粉絲互動,還不時直播,工作量非常大;不論上稿、辦活動都得利用社交媒體宣傳推播。分眾時代,每個社交平台使用者都有其特質與喜好,團隊是一群優秀專業愛書人,每天孜孜矻矻,工作滿載,相當辛苦…」

從開卷版到Openbook,每年評選年度好書,是文化出版界年度盛事,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除了是重要選書指南,更是文化出版的歷史與顯影,Openbook每年邀請專家評選最好的四類叢書:中文創作、翻譯、生活、童書,從中可以看到時代的議題與思潮脈絡,背後有很多值得觀察思索的線索。

莫昭平說,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讚譽Openbook像一面時代的鏡子,映照時代的社會、經濟與生活面,也像一座燈塔,照耀寫作者、出版社和讀者。「我覺得我們是不能停止的、要傳承的,就像紐約時報書評今年已經第一百二十八年,它的一百年特刊精選這百年來每一年最重要的書評文章,可以看出百年來社會與文化思想的脈絡,非常有價值,令人感動。我們也就是這樣做下去吧!」

莫昭平最愛文學,碰到好看的書會讀到很晚,有時最後幾頁會捨不得讀完。(莫昭平提供)
莫昭平最愛文學,碰到好看的書會讀到很晚,有時最後幾頁會捨不得讀完。(莫昭平提供)

雖然出版社表示去年歷經最寒冷的一年,但莫昭平觀察剛結束的台北國際書展卻令人振奮,「六天展期來了五十五萬民眾,大大小小講座超過一千場,不論熱門大眾或冷僻專業小眾、台灣或國外作家,漫畫圖文的、文學的、詩的、非文學的,幾乎每個場子都擠得滿滿滿,老中青作家都深受歡迎,有的場外圍了七八圈甚至席地而坐,有些場子幾乎擠不進去,白先勇、吳明益、駱以軍等作家的座談,要提前半小時去佔位子,讓人為作家和出版社開心!更令人高興的是,聽眾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專程前來,熱切臉龐與專注眼神,怎能不對出版社與出版的未來深具信心!」

一位出版社行銷企劃主管跟莫昭平說:「如果沒有Openbook,我們真不知怎麼活下去!」《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作者葉郎也對自己的第一本書獲得Openbook生活類好書的肯定表達謝意,否則他不會有信心寫第二本有關電影院的書。莫昭平說,Openbook堅持有系統介紹新書好書,讓讀者在一片書山書海中有所參考。

做為非營利組織,莫昭平數算Openbook每年需要至少一千萬經費:「評選費、稿費、圖片費、製作費,網管、行銷、人事、房租…,我們全靠募款」。除了政府補助,莫昭平親自去找喜歡閱讀也願意推廣閱讀的大企業家贊助,「希望企業家能捐大額,我還發起一個『千人行腳計畫』,找親朋好友每人捐一萬元,目前進行到一百多位」;此外,民眾可透過網路捐款,金額不拘。「聚沙成塔,讓我們做這件對個人或對社會都有意義的事。」

網路大大翻轉了人類的閱讀習慣,閱讀時間被社交媒體、遊戲和電影電視瓜分,書籍所提供的知識與娛樂兩大功能也不知不覺被取代;各種說書節目和課程越來越多,說書人透過各種媒介「幫讀者讀書」,讀書不再是一行行,而可以在螢幕上看、聆聽有聲書和說書節目、課程。不過,莫昭平還是喜歡紙本書和手翻的觸感,她最愛文學,最近迷上繪本,碰到好看的書會看到很晚,笑著說道:「漫畫、武俠小說…都喜歡,讀到喜歡的書,最後幾頁會捨不得讀完…」

她說,書就像一扇扇窗,讓人看見不同世界,尤其文學,總有辦法打動人,「內心深處無法言說、意會的幽微,書會幫你說出來。」

出版人的慧眼 催生好書

她也形容出版人要像星探一樣具有慧眼,而她的慧眼讓不少從未想過自己能書寫的人成為作者,甚至作家。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妻子王素梅合著的《牽手就不放手》,就是因為莫昭平注意到王素梅在臉書發表一系列〈我憂鬱〉的po文,記錄曾經憂鬱,後來痊癒的過程,希望能鼓勵憂鬱症患者和陪伴的家人,她建議寫成書,出版後引起很大迴響,「是令人感動又有幫助的一本書。」

自行車達人陳穎青,帶人邊騎車邊欣賞古蹟,莫昭平參加了一次覺得很有收穫,便鼓勵他寫書,陳穎青於是開始動筆,將規劃的多條路線和沿途風景寫成《探路台北》。

創辦《Openbook閱讀誌》的三位「閃亮姊妹花」左起李金蓮 莫昭平 周月英。(莫昭平提供)
創辦《Openbook閱讀誌》的三位「閃亮姊妹花」左起李金蓮 莫昭平 周月英。(莫昭平提供)

獲得許多大獎的年輕作家黃瀚嶢和莫昭平的緣分很奇妙,擔任雪霸國家公園志工的莫昭平被管理處問願不願意載一位替代役上山?一路上她跟這位台大森林系畢業的替代役男聊得極為投緣,也發現他在台大保育社帶領許多解說導覽活動,「他的功力絕對在我之上很多!」這個替代役男就是黃瀚嶢。當時他給莫昭平看自己寫的作品,她讀了以後馬上說:「你要出書!」立刻介紹給老東家時報出版社,雙方很快簽約。沒多久,黃瀚嶢因作品〈搖樹〉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但簽約的書後來一直沒寫成,反而先出了有關知本溼地的《沒口之河》。「這本書得到OpenBook的年度好書和台灣文學金典獎,最近又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有時候就是一個衝動、一個激動,你就是要出(書)嘛!他就是一書一炮而紅!」

莫昭平上台大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劉順仁的財報課,大大驚訝財報被講得像故事一樣生動,下了課便去找老師:「老師,我們來出書!」老師最初的反應是:這輩子沒想過。她鼓勵老師寫寫看,沒想到越寫興趣越濃厚,一連出了《財報 就像一本故事書》《財報 就像一本兵法書》《管理要像一部好電影》…等七本書。

「這是人生的緣分,在那個時點我們相遇、碰撞出火花,做出非常棒的成果。」

愛書人說好書、好故事

我請莫昭平推薦幾本好看的書,她馬上以感性的口吻說起故事來了:繪本《城市裡的小訪客》描述城市裡的一個小男孩在大雪天進城尋找貓的故事,《我說話像河流》是一個口吃的男孩,父親告訴他,你說話像河流;這兩本都是這次台北國際書展邀請的席尼史密斯所繪,莫昭平特別提到,《我說話像河流》文字作者喬丹史考特在錄給Openbook的得獎感言影片時,講著講著口吃了,「這本書就是講一個口吃者的掙扎…」。

她還推薦一本十六年的老書《不抱怨的世界》,當年推出的「不抱怨運動」,隨書附贈紫色手環,每一次抱怨就要把手環換到另一隻手,如此這般若能持續二十一天不抱怨,就能成為習慣。「這本書讓你的心態和腦袋都能成為一個正向的人」,後來賣了十幾萬本!

真誠的散文能觸動人心,《傍晚五點十五分》是一個職業婦女在傍晚五點十五分一定要趕回家照顧失智老父親的故事,「文學的筆,寫起來特別動人!」

《Openbook 閱讀誌》理事長莫昭平在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形容自己在書海中「如魚得水,快樂得不得了!」(趙心屏提供)
《Openbook 閱讀誌》理事長莫昭平在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形容自己在書海中「如魚得水,快樂得不得了!」(趙心屏提供)

她大推中生代散文作家黃麗群的《我與貍奴不出門》,至於小說,莫昭平剛讀完陳思宏的《鬼地方》,是以類似馬奎斯的魔幻寫實手法書寫自己的故事,「讓人震撼!」

你正在看什麼書呢?瀏覽《Openbook閱讀誌》,你會發現豐富的寶藏。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莫昭平(約44分鐘)

贊助《Openbook閱讀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