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記者手記:金廈海域衝突後,金門民眾的不安與淡定

2024-03-07 17:00

? 人氣

中國國防時報社《時報軍事》欄目官方帳號近日在抖音發佈影片,稱有六艘海警船包夾金門,但搭配的是中國和菲律賓船隻在南海對峙的畫面。(翻攝抖音)

中國國防時報社《時報軍事》欄目官方帳號近日在抖音發佈影片,稱有六艘海警船包夾金門,但搭配的是中國和菲律賓船隻在南海對峙的畫面。(翻攝抖音)

從金門隔水相望,廈門聳立的高樓大廈罔如海市蜃樓,與金門的樸實古厝形成鮮明對比。距離廈門最近處僅不到10公裡,金門被視為兩岸「前線中的前線」,隨處可見與軍事有關的裝置藝術、歷史遺跡,像是一種不間斷的提醒,告訴來訪的旅客這座島嶼在兩岸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今金門再次站到了兩岸的風口浪尖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快艇翻覆事件後,中國海警宣布常態化金廈水域巡查,甚至強制登檢台灣觀光船。安排事前採訪時,當地觀光船業者向DW透露,以往郵輪路線從金門離港後,會一路行經大膽、二膽島,並北駛到金門與廈門的「中線島」檳榔嶼。但當前兩岸緊張,航程也跟著調整,避開以往容易「越界」的水域,就怕再有意外。

台灣觀光船「繞道」避險

前往金門羅厝漁港乘船當日,風大浪大、海象不佳,只有幾位漁民在港口修補船隻。現場海巡人員一見攝影器材,隨即上前「關切」。儘管在記者表明來歷後,海巡並未多加阻攔,但從頭到尾仍保持一定距離緊盯,並在記者採訪漁民時全程錄影記錄,顯現快艇事件尚未落幕,官方敏感神經不敢鬆懈。

在金門海域這條被稱為「藍色公路」的旅遊航線上,最知名的就是大膽島上寫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心戰牆。駕駛觀光船的船長洪天勝告訴記者:「以前大陸觀光客也很喜歡來這邊拍照。」

談到更改航道,船長也透露過去經常在檳榔嶼附近遇到中國海警船:「以前常常碰到都沒關係,那裡有一條航道,我們都可以走,現在就盡量不要。」

副船長羅先生也稱,自己幾天前才目擊7、8艘中國海警船在金門海域附近行動,「正常大陸海警都不會怎樣,發生這件事情(翻船)以後,海警每天都有出來這邊」,導致漁民減少出海,海巡也呼籲漁民避免前往風險水域作業。

與記者談話之間,一艘大型中國海警船在肉眼可見的彼端廈門水域行動。儘管身處台灣管轄海域,但回想起船隻離港前,台灣官方海巡人員特別叮囑羅副船長「小心一點」,金門討海人站在第一線所面臨的不安也頓時強烈鮮明起來。

就在觀光船行經大膽島附近海域時,一艘小船突然快速地從記者所在船隻身邊駛過,船長及副船長隨即示意我們:「那就是大陸漁船。」

他們指稱,該艘漁船早已「越界」,「如果海巡看到也會來把它趕走」,語氣透露對於這樣的情況似乎見怪不怪。但當記者詢問如何辨認台灣及中國漁船時,兩人只簡短的回答:「一看就知道。」

DW事後將在海上拍攝到的影片提供台灣相關部門協助查證,但因船身並未印有任何標示、漁船號碼或釣掛國旗,單從外觀並無法辨別來源。

兩岸「漁法」不同增加衝突風險

探究兩岸漁民在金廈海域長期存在衝突的背後原因,除了「越界」問題之外,漁法差異是另一個關鍵。

一名21歲的翁姓漁民告訴DW,他從17歲開始跟著爸爸的漁船出海釣魚,有時候為了釣到一尾價值數十萬的「黃魚」,一天長達20個小時都在海上。雖然過去看到中國漁船並不會和對方有太多互動,但他說起兩岸捕魚差異卻頗有心得。

翁姓漁民表示說,金門漁民都是以「釣魚」居多,針對特定魚種,而且只抓大魚,「他們(中國漁船)是來放網,就是大小隻都抓......他會來我們釣魚的地方放網,我們就釣不到魚,我們會開燈閃他,或是給他製造浪,要讓他走,但他還是不走」。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解釋,金門近年海洋生態復育相當成功,台灣漁民之所以對中國漁民「反彈」,看到他們「越界」會主動通報海巡前往取締,一方面正是因為中國漁民的漁法對生態較不友善,捕撈方法包含炸魚、電魚及流刺網,相較之下金門漁民多使用「單支釣」的方式,雖然漁獲量少,但較能維護海洋資源。支釣

董森堡告訴DW,近期快艇事件發生後,金門漁會及相關部門勸導漁民盡量避免接近邊界,以免遭遇無妄之災。他說:「漁民很無辜,他們當然希望到海上好好作業,能捕到多少魚就能賣多少錢。」

不過,問起快艇翻覆事件是否影響出海,當地漁民大多擺手不願回應,但也有漁民表示:「多少有,因為(魚)都是賣去大陸」,一旦雙邊關係不好,漁獲就有可能賣不到對岸。

除了合法漁獲交易可能隨兩岸關係波動,地下貿易似乎也受到影響。儘管金門漁民在台灣海域內捕魚,但許多高經濟價值魚種常會透過地下交易銷往中國,雙方漁船以往會靠近禁、限制水域邊界「交貨」,如今無法靠近水域邊界,也直接影響到地下漁獲銷售。

兩岸緊張?金門居民:沒感覺

在長期在台灣本島生活的人看來,金門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最前線」,兩岸若氣氛緊張,金門將受到最直接影響。不過當我們實地訪問當地居民,相較於漁民的不安與無奈,聽到的回答卻是清一色的「無感」。

在小金門經營臭豆腐生意的洪小姐笑著告訴記者:「不會啦!我們都沒感覺。我們還是一樣,大、小金門、廈門這樣來來去去,沒有影響到。」洪小姐也提及當地不少兩岸通婚的案例,「小金門很多都是對面(中國)嫁娶過來的」。

其他攤商也說「沒有什麼感覺」,反而是住在台灣本島的親友因為擔心情勢,決定暫時不返回金門。

董森堡認為,這或許是因為金門人歷經過炮戰,所以普遍認為底線是「只要不開槍」——「兩岸之間有些僵持不下的地方,但可能是因為習慣了,過一陣子兩邊談好了,這個狀況就過去了,所以民眾對這方面感覺沒有這麼的深刻。」

董森堡指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金門快艇翻覆事件引發的爭議,主要影響的多是漁民,加上中國軍武火力射程對比過去大幅提升,許多都是直接越過金門上空,將縱深拉到台灣海峽以東,也讓金門當地民眾感受到的戰爭氣氛已不像過去那麼緊張深刻。

比起兩岸紛擾,當地居民更憂心的似乎是在新冠疫情結束後,遲遲不見回歸的中國遊客人潮。金門攤販分享,過去不少中國旅客透過小三通到金門旅遊,但自疫情後重新開放以來,人潮卻未回流,對於當地人的生活影響不小。

一名當地居民無奈向記者表示:「光靠金門沒有人......金門不是小孩就是老人,年輕人都到台灣去做事(工作)了。」陪伴在她一旁的孫子也透露,自己未來將前往台灣本島就讀大學:「趁可以的時候快跑。」雖然語氣中帶點玩笑,卻隱約透露了台灣離島年輕人的複雜心聲。

從「島外」的角度看金門,與國際社會看待台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少人認為台灣長期遭受北京的文攻武嚇,民眾似乎都籠罩在戰爭恐懼之下。但是對於金門當地居民而言,中國對於台灣民主的覬覦固然是威脅,但「民生」似乎是當地人更重視的考量。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