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集體嘲諷落魄人,就是台灣最美的風景?

2024-03-27 06:50

? 人氣

無論是理論性推敲或實證性結論,都證明高資低就堪稱是「個人的不幸」,雖然工作表現不比別人差,但經常會出現工作滿意度偏低,對任職機構忠誠度有限,經常想要離職他就,工作時感受較高的緊張與壓力,以及缺少快樂幸福的感受等等。更糟糕的是,雖然當事人通常把高資低就視為「過渡」,但有可能因此掉入持續高資低就的「陷阱」,個人生涯進展從此落後於資歷相當的其他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嘗試高資低就的人其實很值得敬佩。他們沒有高資歷者常見的驕傲與固執,不願當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米蟲」,「既不草莓,也不啃老」的放下身段,爭取一份堪稱是「紆尊降貴」的工作。光是這點就不知道贏過多少草莓族和啃老族,「台灣最美的風景」的嘲諷,豈不是坐實了那句反映卑劣人性的俗話──別人的不幸,是我最大的快樂!

嘲諷…針對高學歷卻考場失利?

再者,這次中華郵政招考有1千7百多名碩博士報名,其中有8成8止步於初試,而媒體人選用「博士全軍覆沒」這類的標題,不難揣測前述嘲諷是在針對「讀到博士,還跟學士甚或高中職畢業生搶飯碗」之餘,還進一步嘲諷那些博士「而且還搶輸了」。

那麼試問一下,下標和核稿的媒體人,以及深有同感的閱聽眾,對於「博士班」(doctoral program)究竟瞭解多少?知不知道博士班首要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攻讀博士學位的過程中,通常必須將哪些東西塞進腦袋?取得博士學位後按理應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我無從知道確切答案,但我猜測答案應該也是「一無所知」!

華文世界將“Doctor”這個學位名稱譯成「博士」,其實是糟糕透頂的抉擇,因為這個譯名讓不知情的人士誤以為,拿到博士學位的人應該是「無所不知」。但事實上,博士班可說是「研究人員訓練班」,早期還可能會要求在畢業前提出重大甚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但目前通常只要求畢業論文符合學術研究的規範──許多學校規定必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才可以取得學位,其實只是想要提高大學國際排名的取巧手段,無關乎研究成果是否重大或具突破性。

因此,相對於一般專業人士,博士最擅長的領域其實是「研究方法」,各校不但會開設相關課程供博士生選讀,還在主修的專業學門課程中,不斷運用實際發表的論文來展示「如何做研究」。最後,在主修的專業學門中選定主題撰寫論文的過程,則是用以證明自己有能力完成一項合格的學術研究。

因此,博士確實很專業,但他們通常只是專精於研究方法,也專精於其畢業論文主題,就「博學程度」而言,即使是在他們主修的專業學門中,也可能只是具備大學教科書的程度。舉例而言,曾經有位自稱主攻人力資源管理的歸國學人,在爭取某國立大學教職時,很得意的宣稱自己的博士論文使用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來蒐集分析資料,但是對於在座人士提問的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SHRM)則完全無言以對,而SHRM卻是當時人資學者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群策群力所提出的理論依據和實證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