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芬專文:走過海山礦業最繁榮的年代

2024-03-17 07:10

? 人氣

老礦工一同加入礦坑修復行業,希望能讓過去臺灣礦業的歷史,繼續流傳下去。(圖/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老礦工。(圖/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一九六四年,藉美援的支持,國民黨政府推行礦區基層民生建設,訂定兩年計畫,從生產、教育、衛生保健、社會福利等方面改善礦工生活。從平溪鄉石底礦場開始,推至海山、民德煤礦。隨著工寮、浴場的落成,又陸續興建自來水設備、中山堂集會所、福利社、幼稚園、籃球場、桌球場、網球場、員工餐廳、理髮廳、醫務室,海山成為臺灣優良礦場的典範之一。在硬體建設完成之後,海山公司設家庭副業補習班,教導婦女縫紉、刺繡,建公共飼養的豬舍、魚池,自行養豬、養魚,有專人管理豬舍,豬的排泄物直接充當池中吳郭魚飼料,形成「魚豬共生」的生態體系,一直到現在,媽媽幾乎都不吃吳郭魚,因為她印象中吳郭魚吃的是豬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土城永寧形成一個人口兩千人的大礦村,連同礦工家屬,人口一度達三千多人,其中有八成從事礦業。村內還設立公路局車站,方便員工上、下班,成為土城農村中最熱鬧的小街庄。

媽祖坑口到炭埕之間的龍泉路鋪設上碎石之後,可容小貨車進出,到板橋車站也改為公路運輸。自日治時期山本炭鑛開始,浴場就是礦場的基本設施,新設的媽祖坑有兩間澡堂,一間男性更衣室,男性澡堂較大,可容數十人使用,女性澡堂很小,只能容三、四人。海山改派阿嬤在礦坑澡堂燒水,從炭埕看守工變成湯婆婆,阿嬤每天從篩仔腳(選煤場)用畚箕挑煤炭去澡堂燒水,每天限量三百斤,給出坑的礦工洗澡,這是海山煤礦提供熱水洗澡的開始,之前不論寒暑,礦工都是洗冷水澡。周邊農家小孩把澡堂當作游泳池,經常帶進一身泥巴,再加上礦工身上的煤灰,都沉澱在浴池中,從早到晚都需要有人不斷清洗,而浴室燒水飄送的水蒸氣成為礦村最明顯的地標。

原本依《礦場法》規定,礦工每日工作時間以八小時為限,得延長至十小時,但是獲得工會同意時,可以延至十二小時。由於礦工採取「以件計酬」,休假部分並不適用勞動法規,礦工想做就做,想休就休,工時十分不穩定。後來礦場更打破固定工時制,改輪兩班制,早班從六點半入坑,下午兩點出坑,晚班自第一班出坑之後入坑,晚上八點出坑。隨著勞工流動率提高,礦場又改採三班制,早上六點到中午十二點,下午一點到六點,晚上則從下午四、五點做到十點半。因此,從清晨到午夜,坑內都有礦工進出工作,下工之後就來澡堂泡澡聊天。因為隨時都有人出入澡堂,阿嬤的工時也跟著不斷延長。

礦業極盛的一九七○年代,海山雇工人數一度高達一五二二人,礦場是工人們生死與共的超級大家庭,大家共用一個澡堂。澡堂是礦工每日公共生活的中心,不僅可以洗滌身體,也可以分享生活點滴,凝聚感情。阿嬤到炭埕挑煤燒開水給大家洗澡,每次挑兩畚箕的煤,大約三十至四十公斤,從坑口上坡走到澡堂,每天來回大約七趟,阿嬤氣喘嚴重時會叫舅舅或媽媽來分擔,幫她挑炭燒水、打掃澡堂,經常忙到半夜。二舅那時是小學生,電車間的阿禮伯(周東禮)經常代他加炭送火,要他先回去睡覺,以免第二天上學爬不起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