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蔭聰專文:保釣運動、統戰及台灣黨外運動

2024-03-08 07:10

? 人氣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能理解為何李怡後來與黨外運動有頻繁互動。1978年,關心台灣自由及人權問題的美國人梅心怡(Lynn Miles),把許多台灣黨外人士的文章交給李怡在《七十年代》刊登,包括《雷震回憶錄》手稿,再由李怡在香港出版。翌年的美麗島事件後,施明德太太艾琳達經黄世雄(Dennis Wong)幫助與李怡聯絡,由《七十年代》獨家專訪。1981年7月號,雜誌更刊登了還沒來得及刊印便被國民黨禁掉的黨外雜誌《進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追蹤台灣的反對運動,未必是當年李怡自己個人的志趣。他在回憶錄中談到自己秉持著「反專制、反威權、爭民主、爭自由的意識形態」,大量報導黨外運動,這很可能是事後的解釋。事實上,他當時幾乎沒有寫過稍為長篇嚴肅的有關台灣政治的評論。當時對他來說,雜誌的台灣政治內容,除了是市場需要,更多是一種任務。例如,他在回憶錄裡說,在1979年元旦,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時,他寫過一份意見書,透過潘靜安交給北京,指要多聽取台灣反對派的意見。但有點意外的是,在1970年代中後期,《七十年代》漸漸參與建構了一個以「民主化」看待台灣政治的角度,不再像冷戰期間,單純把台灣政治視為美蔣等派別的合謀或鬥爭。而且,大約是美麗島事件之後,更與中國大陸的「北京之春」匯流成兩岸民主運動的視野。

*作者葉蔭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政治文化及中國當代思想。本文為〈由親共到自由派的李怡?一段被淡化的香港左翼思想歷史〉系列之二,原刊《思想49:華人左翼思辨》(聯經),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