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蔭聰專文:由親共到自由派的李怡,一段被淡化的香港左翼思想歷史

2024-03-07 07:10

? 人氣

左派陣營的外圍

要了解《七十年代》及那個年代的李怡,需要了解李怡及這份刊物的定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怡成長於1930年中至1950年代中的中國大陸與香港,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冷戰高峰,他的家庭關係與中共有不少關係。他十多歲時在香港入讀左派中學,跟他不少的同代知識青年(如著名的司徒華)一樣,皆曾嚮往社會主義中國。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他既沒有回中國大陸升學,也沒有被安排進香港的左報,而是在所謂「外圍」的上海書局,從事編撰工作。

《七十年代》創辦人李怡。(取自李怡臉書)
《七十年代》創辦人李怡。(取自李怡臉書)

冷戰時期,中共在香港不能公開建黨,更不能進行武裝鬥爭,報業及書籍出版是最重要的意識形態與統戰的戰線,由港澳工委(公開是「駐港新華社」)領導,直屬外交部外事辦公室的廖承志主管。據當年左派機構中人估計,單是港澳工委直接領導的六份香港報紙,另外加上若干比較外圍的親共報章,整個系統在1967年前的每日銷量已達50萬份以上,超過市場份額的一半。而出版社較為次要,主要以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為核心,再外加一些其他的出版社。

雖然上海書局在中共在港的部署上屬於較次要及外圍的角色,但卻意外地塑造了李怡日後的發展路徑。上海書局早於1925年由馬來半島華商陳岳書及王叔暘所辦,到了冷戰時期,書局以香港為出版中心,針對海外華人市場,以中國大陸以外(港澳及南洋)為主要銷售點。出版的書籍內容,主要來自新中國的出版品,然後由上海書局在香港改編及印刷。這些發行、編撰及出版的經驗,構成了李怡日後創辦《七十年代》的重要基礎。

年輕的李怡雖然不在左報工作,但他也跟左報系統發展了關係。按他的回憶,他於1957年投稿《文匯報》「文藝周刊」,獲得副刊編輯羅孚取用,由此進入「左派文壇」。羅孚的身分頗為特別,他同時是《新晚報》總編輯以及港澳工委委員,在1950-1980年間他也是整個左報系統裡的領導人之一,他亦成為李怡的其中一位領導。1950-1960年代,香港的左報系統並不單純如我們今天印象中的「黨的喉舌」,因為港澳工委經常研究如何爭取大眾市場,開發新市場,例如多做社會新聞、娛樂新聞、武俠小說等等,甚至試驗新刊物,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個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的聯合陣線,即認同中共代表「中國」及「中國人」,對抗在台灣要代表「中國」的國民黨。因此,在文革以前,廖承志等領導也經常提醒港澳工委及左報中人,不要「過左」,要盡量與左派陣營以外的人交朋友。這個充滿市場動力、以統戰為中心的冷戰時期的左派系統,成為李怡得以創辦《七十年代》的重要物質基礎。

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因為文革派冒起以至奪權,左報愈來愈多毛式鬥爭的語言及話題,也令香港左報系統偏離了大眾。六七暴動被鎮壓,經過大半年的混亂後,社會普遍渴求穩定,厭惡左派的鬥爭語言,因而使香港親共左派陣營陷入低潮,左派的報刊銷量由1967年前的數十萬份大跌至每天只有數萬份。而且,中共跟文化界、商界人士的統戰工作也遭受挫敗。

就在此時,李怡抓住了左派需要重啟統戰的機會,開展他的新計畫。在創辦《七十年代》前,他與《文匯報》副刊編輯吳羊璧已辦過《伴侶》(1963)及《文藝》(1966),創辦資金都來自上海書局,跟其他左派文藝雜誌一樣,其市場並不限於香港本地,也面向新馬華文文學的讀者群。也許因為這原因,親共左派的出版界領導藍真便很信任李怡,支持他在六七暴動後創辦一本面向香港及中國大陸以外的雜誌,而出資支持讓李怡辦《七十年代》的則是上海書局的老闆之一方志勇,他是陳岳書的妻舅。

*作者葉蔭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政治文化及中國當代思想。本文為〈由親共到自由派的李怡?一段被淡化的香港左翼思想歷史〉系列之一,原刊《思想49:華人左翼思辨》(聯經),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