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消費時代-共享經濟》(下):追求簡約、日本意識、地方意識

2015-05-31 04:10

? 人氣

第4消費時代的另一特徵,是地方意識提高;對日本而言,就是對日本文化的愛。圖為日本北海道的古蹟文物。(呂紹煒攝)

第4消費時代的另一特徵,是地方意識提高;對日本而言,就是對日本文化的愛。圖為日本北海道的古蹟文物。(呂紹煒攝)

從「更高檔」到「簡約」

如前文所說,推行共享主義的消費者的行為方式,是和他人共同擁有或使用一個物品,選擇租借而不是占有,或者回收再利用舊物,因此必然會從中產生環保主義,並且生活方式會趨向從生活中剔除多餘部分的簡約主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說起來,在二十世紀八○年代,市場曾經非常頻繁使用一個詞,那就是「更高檔」。其背景是,如果消費者對在第二消費社會中,所實現的均等生活方式感到滿足,企業則無法再擴大銷售額。因此,企業才不斷地向消費者鼓吹,為實現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去追求更高級東西的必要性。然而,正是在這種「差異化噩夢」中倍感疲憊的消費者,反而產生追求簡約的意識。

那麼,是不是第四消費社會中的消費者就認為,獨一無二的自我是不重要的呢?事實並非如此。在第三消費社會中,所謂實現自我的方式,多數情況下都是透過購買認為適合自己的品牌來實現。但是到了第四消費社會,簡約的意識使得人們不再挑選有獨特風格的品牌,而是把商品看作全新的素材去選購。因為所謂的獨一無二的自我已經存在自己內部,那麼作為這個自我的容器,就要不會妨礙自己,最好是無色透明的。

對日本文化的熱愛之情

第四消費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日本意識。

譬如近年來,想要去外國旅遊的年輕人逐漸減少,而想要去京都旅遊的卻不斷增加。此外,熊野古道、伊勢神宮也頗受歡迎。在雜誌上,神社和寺院的特別欄目一經刊出,就會大受歡迎。實際上,去神社參觀就會發現,最近前去參拜的年輕女性很多。可以說,人們對日本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在不斷提高。

在二○一○年內閣府進行的《社會意識輿論調查》顯示,在過去十年裡,二十到三十歲男性中愛國意識「強烈」的人所占比例增加一五‧二個百分點。在女性中,增幅最大的年齡階層是三十到四十歲,為一○‧四個百分點。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現在年輕人由於父母工作關係而輾轉於日本各地,或者可能其中有不少人曾在國外生活過。因此對他們來說,不存在一個「土生土長的地方」,也就不會因為是某某縣出生,因此就有某種特定的性格和氣質。譬如我,出生於新潟縣高田,從出生就一直在一個地方長大,而我的祖先據說在過去八百年間,也都一直居住在這裡,因此我感到在自己內部存在著「新潟人」、「高田人」的特徵。

此外,在日本向中國讓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後,對於日本人來說,經濟大國這一曾經的驕傲,已經被日本傳統文化取而代之。在我看來,大多數日本國民,都沒有為失去第二經濟大國寶座而感到沮喪。反而是在慶幸,終於可以在經濟之外,找到一個其他的、為國民所共有的價值。而隨著全球化的蔓延,整個世界的生活方式開始變得千篇一律,在這種境況下,對於追求日本式生活的心理也不斷擴大。海外旅行的經驗,更是讓日本人實實在在地認識到日本的清潔和安全的好處。這些要素疊加起來,就導致近幾年日本人對日本本土的關注不斷增強。

追求簡約和日本意識之間的親和性

這裡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追求節約和追求簡約、日本意識之間的銜接,是非常容易達成的。

將「與自然共生」本身發展成為一種高度文化和生活方式,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過去的日本了。這種觀點為許多人所信奉,而它也確實存在於日本文化之中。但並不是說,其他國家就完全沒有這樣的文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過去的日本,它是的確存在著。

因此,對於日本人來說,環保節約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文化的問題。進而還衍伸為日本傳統的生活方式而自豪。並且,人們意識到,簡約的生活方式才是取代「經濟大國」成為今後日本新的目標。

從文化研究所(Culture Studies)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出這點。在對環境問題「很關注」的人中,「非常喜歡」日本的人占四一%,而對環境「不太關注」或者「不關注」的人中,這個「非常喜歡」就下降到了僅僅一五到一六%。由此可見,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和對日本的喜愛程度是成正比。

由於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更換新物品的需求也會降低,可能有的企業不看好這樣的情況。但是由於消費者寧願花高價購買更耐用的物品,所以回應消費者的這一要求,也是企業的一項使命。

而對簡約的追求,帶來的是第三消費社會式、對國外高級品牌崇尚的完結。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全身優衣庫就完全OK;越來越少的年輕人試圖透過名牌來表現自我。也可以說,他們認為和自己的個性無關的東西,完全可以交給大量生產來完成。但是,這裡要提出注意的是,這種對簡約的追求,並非是和日本以外的文化相抵觸。反而是有很多人在經歷國外生活後,才開始意識到簡約的生活方式。

近代化的終結和地方重新掌權

與熱愛日本密切相關的,就是回歸地方意識,尤其年輕人更為明顯。根據內閣府的調查顯示,居住在城市的二十到三十歲年輕人,大概有三○%都希望能去農村、山村、漁村定居。

為什麼年輕人希望去地方居住呢?這個答案現在還不是很明瞭,但是就像本章最後山崎亮先生指出的,從小學就開始接受環境教育的年輕人,他們認為如果想要過真正的環保生活,必然不會選擇大城市,而是應該去地方定居。

此外,在經濟長期不景氣的情況下,預測自己收入不會有太大提升的年輕人,更希望搬到生活成本較低的地方居住。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講,第四消費社會的價值取向不主張崇尚近代化。在第三消費社會,人們強烈追求近代化,也就是崇尚歐美。但是現在日本的社會和生活已經進入近代化時代,因此在第四消費社會中,人們對推動近代化的要求也相應降低。必然的就會弱化對大城市的重視,以及增強對地方的嚮往。

對「手工製作」的好評和不同地方特色

因此,在今後的商品開發中,充滿魅力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將成為關鍵。在這樣的時代裡,和大量生產的商品相較,地方工匠做出的傳統工藝品,普通百姓為滿足日常生活需求而手工製作的工藝品,反而具有更高的價值。

此外,如日本地方的梯田等「原風景」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以這些地方為舞台,譬如「越後妻有美術展覽會」(新潟縣)、「直島貝樂思之屋美術館」(香川縣)之類的地方性現代藝術活動,也相繼舉辦。

總而言之,現代的日本意識雖然是日本式的,但並不僅指京都優雅的貴族文化,反而是對鄉土、地方、庶民、常民的日本文化的關注在不斷擴大。其中也存在一種意識:正如「限界集落」(譯注:進入邊緣狀態的農村)一詞所包含的意義,這些地方的固有傳統面臨消失的厄運,或者說已經陷入瀕死的境地;而對此,人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危機感。

伴隨著巨大的購物中心在日本各地紛紛落成,人們可以在日本任何地方進行完全相同的購物。然而,儘管消費水準提升到和東京相同的水準,地方固有的文化卻漸漸變得只剩一副空殼。那麼以後隨著人口減少,當購物中心的存在變得不再合算,而開始撤離地方時,當地所剩下的就只有廢棄的商店街,和購物中心留下巨大的空殼。實際上,那就是一片廢墟。

無論人們有多喜愛購物中心為代表的消費文明,也沒有幾個人願意自己的故鄉在將來變成一片廢墟。因此在考慮重新振興地方時,至關重要的還是對地方的熱愛和驕傲。人們現在需求的,正是這樣的世界。

從設計看日本

所謂日本人的感受性,指的是「細膩、周到、細緻、簡潔地安置物品和環境」的能力,原研哉認為,日本人這種「審美意識」、「感覺資源」,才是我們能貢獻給世界的東西。從中可以強烈感受到,他追求新時代日本的驕傲,而不是拘泥於經濟大國的感情。

原研哉將工業設計師柳宗理設計的水壺,作為凝聚日本審美意識的現代設計作品範例,對於這類設計能夠安靜卻又廣泛地博得人們支持的時代,原研哉評價:這是一個「在我們頭腦從瞪大眼睛尋找創新的熱度中冷卻,再回到正常體溫後,開始擁有能夠好好地環顧身邊事物的餘暇」的時代。」

每個地區的「驕傲」將人聯繫在一起

原研哉的論點,和我曾經批判郊外大型商場建設,引起地方城市中心的沒落,提出的「速食式風土論」的想法不謀而合。拙著《速食風土化的日本》一書出版於二○○四年,其後成為長期熱銷書,讀者遍布日本各地。我也被請到各地演講,足跡北至北海道,南到沖繩。

在演講中,我對觀眾說:「商店街就僅是賣東西的地方嗎?不是這樣的。在幾百年間,商店街一直擔負著整個城市的建設,養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裡,人們慶祝節日、組織消防團,為這個城市付出各種努力,在城市的歷史中,商店街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這樣吧?那麼,我們真的可以不要這些了嗎?會導致這個城市歷史都消失掉啊。」

對那些至今為止只是短視地抱怨,大型商場搶走自己顧客的商店街的人們來說,我的論點也點燃他們心中驕傲,促使這樣的意識一點一點地形成:沒錯,問題並不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我們在世世代代哺育這個城市,養育城市中的人。

因此,人們就會開始從多角度思考城市的問題。從單純的商店街銷售額,轉而關注它所擁有的潛在功能,或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這也吸引居住當地的教育、文化相關人士,以及地區活動領袖等各階層百姓一起參與,使得城市建設的條件更成熟。

書─第4消費時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